文 | DataEye

1月20日,前后相隔仅几小时的时间里,深度求索与月之暗面先后发布了技术路径相似的DeepSeek-R1及Kimi K1.5多模态思考模型。

后来,OpenAI在论文里称,这两家中国AI公司同时独立发现了o1(OpenAI o1推理模型)的秘密。

但从结果来看,二者南辕北辙。前者名声大噪,改写全球AI格局,后者却并没有太大声量。

在此之前,不会有人想到一家由对冲基金公司孵化、没有进行任何广告投放的AI模型,能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打破OpenAI神话,甚至让网友高呼:DeepSeek做空了美国!

DeepSeek到底有多火?从数据可以窥探一二:


微信指数显示,近30天,豆包、Kimi的微信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千万和2100万左右,而DeepSeek微信指数平均值达到了5.9亿,峰值更是逼近10亿,是豆包、Kimi的数十倍。

至此,整个互联网由All in AI,开始向All in DeepSeek转向。

那么,DeepSeek-R1诞生一个月,爆火至今,豆包、Kimi、文小言们如今怎么样了?

一、拥抱派:腾讯元宝、文小言们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BAT等互联网大厂和月之暗面等AI六小龙们进一步分化,或拥抱DeepSeek、抢占优势与热潮开疆拓土,或自力更生、探究AGI业态的更多可能。

这其中,拥抱DeepSeek的不在少数,腾讯更是其中代表。

2月16日,腾讯方面确认微信已上线“AI搜索”功能,并正式灰度测试DeepSeek-R1模型,提供“深度思考”服务。


而作为腾讯大模型终端应用,腾讯元宝在2月13日便悄悄更新,宣布接入DeepSeek;2月17日,腾讯自研深度思考大模型HunyuanT1也正式上线腾讯元宝APP,进行灰度测试。

同时,腾讯元宝也在几乎同一时间加大了投放力度,似乎是为接入了DeepSeek与HunyuanT1的新版本助阵。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2月1日至14日,腾讯元宝投放力度始终保持在相对低位,日均投放素材量约2000组,2月15日起,投放力度迅速攀升,日投放素材量峰值超3400组,至2月18日,腾讯元宝日投放素材量再达新高6570组。

尽管在自家AI助手中接入DeepSeek模型,会让人多少觉得有些“为他人做嫁衣”之感,但腾讯似乎并不在乎,反而从当下情况来看,包括元宝、微信、腾讯文档、QQ浏览器、QQ音乐、腾讯地图等应用在内,腾讯旗下至少十数款产品已经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

DataEye研究院看来,腾讯的做法更像是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利用外部模型及自身庞大信息量、用户量,打造AI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并同时帮助腾讯内部大模型引流和迭代。

除腾讯外,百度同样选择了拥抱DeepSeek。

2月16日晚,百度搜索称将全面接入DeepSeek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但在百度旗下AI助手“文小言”APP上,只是通过DeepSeek-R1模型优化了“拍照解题功能”,还不能算正式接入DeepSeek-R1模型。


不过即便如此,腾讯、百度的倾向性也十分明显。

此外,AI六小龙中,阶跃星辰旗下“跃问”APP接入了DeepSeek-R1模型,MiniMax 01海外版也上线了DeepSeek-R1深度思考模式。

随着腾讯、百度各自最核心产品微信、百度搜索、以及多款AI助手相继接入DeepSeek模型,这对搜索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或许也将在未来再次改变多数人的搜索方式与体验。

二、自主派:字节豆包、Kimi们

在自家AI助手应用中,接入竞争对手的AI模型,除腾讯等个别情况外,多数公司并没有这样的魄力。

相反,同为大厂的字节跳动,甚至表现与腾讯大相径庭。

如果说腾讯对待DeepSeek的态度是积极拥抱,那么字节跳动则可以称作极度保守。暂且不说“豆包”这一字节旗下最核心的AI助手应用,即便是其他边缘产品也几乎都没有接入DeepSeek。

据统计,截至目前,字节系产品中仅有火山引擎及其旗下产品+飞书官宣上线DeepSeek系列模型。而火山引擎类云平台上架不同大模型本就是正常情况,因此严格来讲,字节系仅有飞书一款C端产品上线了DeepSeek模型,对比腾讯十几款产品拥抱DeepSeek的情况,二者态度天差地别。

不过,这种态度似乎也代表着字节对自家豆包大模型的自信:字节或许相信,豆包大模型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追赶上DeepSeek的水平。

在DeepSeek-R1诞生前,豆包APP长期占据着国内AI助手类应用榜首位置。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豆包APP月活高达7861万,在国内AI类应用中位列第一,全球市场位列第二,仅次于ChatGPT。

不过随着DeepSeek爆火,这样的格局正在被改写。

点点数据显示,近30天豆包、DeepSeek及ChatGPT三款产品日活走势可总结为“一升两降”。其中,DeepSeek日活始终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1月26日、27日两天,日活迅速由几十万级别攀升至数百万,进入2月份之后,进入缓步上升态势。

豆包与ChatGPT则在2月初期及之前保持在稳定态势,自2月初期开始,日活先后断崖式下跌,并保持至现在。

可见,DeepSeek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市场AI应用类产品日活TOP 1,而豆包日活大幅度下滑后,与下位者差距开始缩小。

除豆包外,DeepSeek爆火后最被关注的另一款产品,当属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智能助手。

单论技术能力而言,kimi或许并不算差。

文章开头曾提到,Kimi K1.5模型与DeepSeek-R1同日发布,技术路径相似,被OpenAI称赞。

2月18日,DeepSeek和月之暗面再次撞车,二者几乎同时发布了各自最新的论文,主题均是挑战Transformer架构最核心的注意力机制。

因此,Kimi也并未接入DeepSeek模型,不过,在外界风评上,Kimi却总受到诟病。

过去,Kimi凭借激进的投放策略,被外界认为过度依赖营销而非技术突破,曾单月付费投流金额超2亿元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但大肆投放之下,Kimi在用户量等方面仍旧赶不上豆包,如今DeepSeek爆火,更引发其对“重投放”策略的反思。

这也导致Kimi如今最重要的一项改变:坚持基础模型SOTA、大幅缩减投放。

消息称,DeepSeek爆火后,月之暗面内部复盘认为要坚持基础模型SOTA(State-of-the-art,当前最佳),接下来可能会重新训练基础模型,并抓紧应用层机会,内部选中的一个方向是一款面向深度研究领域的智能体产品DeepResearch。

与此同时,媒体称月之暗面近期决定大幅收缩产品投放预算,包括暂停多个安卓渠道的投放,以及第三方广告平台的合作。

事实也确实如此: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自2月14日开始,Kimi智能助手投放力度便大幅下滑,2月15日投放力度几乎触底,至今维持在单日素材量1500组左右,较此前日均2万组投放素材量,大幅下滑了92.5%。

三、DeepSeek时代,AI厂商的集体反思

DeepSeek就像一条鲶鱼,一个月的时间内彻底搅浑了全球AI市场,引发各大AI厂商集体反思。

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反思认为,DeepSeek-R1的长链思考模式并非业界首创。去年9月,OpenAI发布长链思考模型成为行业热点,字节虽意识到技术的重大变化,但跟进速度不足,若当时及时争先,或许有机会更早实现。


而腾讯全体转向DeepSeek的表现,也一举扭转了外界对其在AI大模型领域战略模糊、动作迟缓的态度。

对于腾讯而言,无论是自家大模型还是DeepSeek,只要技术能力达到了某个跨越式阶段,便能通过整合快速验证AI技术的实用性,并在现有的核心场景中建立AI时代的用户心智,微信接入DeepSeek刷屏全网便是最好的证明。

与此同时,曾经的AI六小龙也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阶跃星辰、MiniMax选择拥抱,纷纷接入DeepSeek模型;百川智能继续加注AI医疗赛道;零一万物不再追求训练超级大模型,转而探索商用场景大模型能力的产业化落地;月之暗面、智谱AI则继续发力大模型与Agent智能体应用。

过去的大模型叙事被打散,唯DAU论被推翻,所有人都被DeepSeek逼着往前再踏出一步。

对于腾讯元宝们而言,接入DeepSeek并不等价于All in DeepSeek;对于豆包、Kimi们而言,不接入DeepSeek也不代表完全拒绝。

有人一边在产品端提供最佳服务状态,一边为自研大模型争取迭代时间;有人不甘落后,调整策略聚焦技术攻坚。

这大概是DeepSeek这条鲶鱼带给中国AI厂商们最好的反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