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说:中国对俄罗斯商品的需求急剧攀升

“夫人,kasistvo halaso(质量很好)!夫人,fablika(工厂货)!”——这句上世纪末俄罗斯航天飞机上的流行语,曾是中国人向俄罗斯人推销便宜商品的口头禅。那时,“中国品质”常被视为劣质的代名词。但如今,一切都已截然不同。

关于“中国品质”的负面传说已成为过去。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也迎来了蓬勃发展。俄罗斯商品的店铺生意兴隆,备受青睐。



“首先,我们是邻居;其次,俄罗斯商品安全可靠。”商人苏娜如此解释道。她身穿一件印有“巴黎”字样的T恤,这似乎也在暗示着中国市场的开放与包容——接受一切有益之物。天津市一家俄罗斯商店的老板甚至曾亲自前往俄罗斯(尽管他记不清具体去了哪里),如今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就拿俄罗斯盐来说吧,中国难道缺盐吗?不,中国的盐足以覆盖整个黄河。但人们还是愿意选择俄罗斯的盐。”我们的同事在上海生活了10年,他亲眼见证了中国人对俄罗斯商品需求的急剧增加,“还有酱油,你尽管往自己身上倒,但我们的俄罗斯酱油就是更时尚。”

博主德米特里·多罗宁也补充道:“货架上摆满了俄罗斯产品,泡菜、罐头、奶粉、饼干应有尽有。就连普通的糖果也成了中国人的美味。”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误解的消融。中俄虽然文明各异,传统上相对遥远,但在精神上却颇为亲近。当双方尝试互相理解时,奇迹便发生了。



“这一切始于乌克兰冲突的开始。作为与我们团结的标志,中国年轻人开始明显地购买并展示俄罗斯元素——要么是俄语铭文,要么是三色旗。”中国问题专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他们以此作为示威,表达对我们的支持。”

在中国企业数据库Tsichach中,注册销售俄罗斯商品的中国公司已达3555家。这个数字每年都在持续增长——前年增加了近700家,去年增加了近900家。仅2025年第一周,就有13家新公司登记注册。



当然,中国商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在商业领域,个人情感并不重要。正如不朽的奥斯塔普·本德所说,所有走私活动都在敖德萨的马来亚阿尔诺斯卡亚街进行(虽然他还没来过中国)。

“那些记得苏联时期的人都知道敖德萨的马来亚阿尔诺斯卡亚街与走私有关。是的,我们的产品在中国很受欢迎,假货迟早会出现,而它们也确实出现了。”远东中心国家研究负责人基里尔·科特科夫在圣彼得堡表示。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中国人愿意品尝哈尔滨产的香肠,并因此认为自己与俄罗斯有着某种联系。这也有助于改善他们对俄罗斯的看法。

“这还不错,这是一种物质宣传。比起人们转身说‘呃,来自俄罗斯的恶心东西,你不能把它拿到手上’,这种宣传方式无疑更为有效。”塔夫罗夫斯基总结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