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在非洲的苏丹,每逢夏季,极端的高温迫使国内学校关闭,而洪水更是连续多年淹没三分之二的国土。
每逢到了雨季,尼罗河就如进入狂怒阶段,无处可去的激流会冲垮苏丹的道路,导致交通彻底瘫痪。
由于一切的源头都来源于“尼罗河”,苏丹政府便决定斥巨资修建一座大坝,从而“斩断”这个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可基于苏丹贫穷落后的现状以及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各国都不敢接手,美日更是直言嘲讽:“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却主动承接了这个难题,并在几年后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那么,大坝的出现能为苏丹带来哪些好处?中国基建团队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苏丹的一线生机
“麦洛维大坝是苏丹的一线生机”。
苏丹地处于非洲大陆,同许多非洲内陆国家一样,苏丹人的生活水平极度落后。
这里没有电、没有大型设备,只要遇到洪水,民众的生命安全就只能寄托于“跑得快”。
尼罗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也算是苏丹国家的母亲河,只不过它的脾气却不太好。
非洲地区一年内大多时间处于高温阶段,雨季很短且很集中,这便导致尼罗河要么是没水,要么就是泛滥。
而苏丹偏偏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多数老百姓都靠种地生存,水资源短缺和灌溉条件有限,导致苏丹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
于是,在苏丹政府多轮思考之后,决定对尼罗河进行改造,在河流中间竖立一座大坝,从而改善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改善当地的生存、就业、电力等难题。
但尼罗河在汛期如同一头脱缰猛兽,庞大的工程外加上漫长的工期,苏丹的基建能力显然不可能完成,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外部。
为了寻求专业素质过硬的基建团队,苏丹政府勒紧裤腰带,甚至动用了贷款等手段,硬生生挤出了18亿美元的预算,开始在国际上招标。
中国迎难而上
苏丹虽然贫穷,但招标项目上的18亿美元却货真价实,消息一经放出,美日等国家就闻讯而来。
按照苏丹政府的要求,承包方需要建设一座能够解决电力供应、农业发展以及防洪减灾的多功能大型水坝!
美国与日本的专家实地考察之后,皆摇头叹息,称这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这种说法倒也算不上故意唱衰,主要是苏丹当地根本就没有对应的产业,尤其是大型设备以及水泥钢材等原料,如果全部依赖进口,那代价太大就会使得收益太低,自然不会有人愿意接手。
可就在美日等承包商退出竞争之后,中国基建团队挺身而出,甚至承诺7年内完成大坝的建设。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专家可是信誓旦旦的保证,在苏丹建立多功能大型水坝,至少要20年的时间,中国团队却只用7年,显然是在吹牛!
吹不吹牛的暂且不说,单就是中国基建团队表现出来的自信,就足以让苏丹政府放心。
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中国专家团队考察完苏丹的环境之后,给出的结论也相当不乐观,但有问题只要动脑子,总能解决。
首先,中国施工人员需要克服的便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夏季的气温常常高达50度,地表温度更是来到70度,如同一个蒸房。
工人们顶着烈日进行着高轻度工作,中暑或者缺水的概率极高。
为解决工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施工团队对住所进行了改善,并在工地附近建立了医疗站,为身体不适的工作人员保驾护航。
高温除了会给身体造成极大压力外,还会导致机器设备散热出现问题,间接增加故障率。
为此,施工团队特别提高了对机器设备的检查维修频率,以防止因高温以及沙尘引发故障,从而避免耽误工期进度。
解决了人和机器的问题后,施工团队开始着手解决大坝的建设以及材料来源。
因为工程量太大,来自中国的施工人员明显不够用,所以就地取材成了必选项。
可苏丹本地的工人从未接触过现代化工程建设,毫无经验的他们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为此,工程师们专门为苏丹工人开设培训班,把一些并不复杂的工作步骤逐步拆分,最终交由他们负责,而有经验的工人则负责跟进和指导。
原材料方面,中国工程师依旧秉持就地取材原材,尽可能压低成本。
没有混凝土就在附近先搞一个“混凝土搅拌厂”,而缺乏电力就先搞一个发电厂。
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国工程师们靠着灵活变通,这才搞定了建设大坝的各项基本条件。
麦洛维大坝在打造地基的阶段,中国施工团队发现该地区土质疏松,地表存在风化层。
为打造坚实可靠的水坝,工程师们运用深层搅拌与高压旋喷技术加固地基,且对地基各项指标严加监控。
即便是因为高温有些水土不服的混凝土,工程师团队也专门进行调整,研发出特殊配方,以适配苏丹复杂多变的气候。
总的来说,中国承包建设的麦洛维水坝,展现了中国基建水平的强大实力,更是一张明信片,让全世界看在眼里。
水坝建成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也无奈表示:“中国的基建水平是现代化建设中最具体、最令人赞赏的。”
水坝对于苏丹的好处
麦洛维水坝建成后,通过截流等手段,合理的改善了尼罗河水资源利用,得以在枯水期也能保证农业灌溉。
而雨季期间,麦洛维水坝也能够存积大量雨水,从而防止洪涝灾害发生。
除此之外,大坝内部还装配了容量为1250兆瓦的发电机,每年能为苏丹提供60亿度的清洁电能,解决了苏丹国内一半以上的电力需求。
最后,在大坝的建设过程中,许多苏丹工人以及建筑师共同参与,解决了当地民众就业难题的同时,也为苏丹在基础建设方面积累了先进经验。
综合来看,麦洛维大坝不只是一个项目工程,更是苏丹国家生存以及发展的重要依托。
苏丹人民对这座大坝的感情溢于言表,政府更是将麦洛维大坝印在了新发行的纸币上。
结语
中国在苏丹承接的麦洛维大坝,是中苏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秉持着互帮互助的原则,中国并没有因为各种苦难就放弃苏丹,反而靠坚韧不拔的品格树立了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项目虽未给中国基建团队带来丰厚收益,却有力地宣传了中国基建水平,赢得非洲国家信赖。
参考信源:新华社2006-01-21《中国承建尼罗河上的第二条大坝》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