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四川,导游让大巴停在-13℃无人区逼游客购物,不料,一男游客上演“教科书式硬刚”,让导游瞬间踢到铁板!然而,事后旅行社却回应,涉事导游不属于他们......
2000块钱,玩转四川七天?以为是天上掉馅饼,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近年来,低价旅游团层出不穷,打着“物超所值”的旗号吸引消费者,背地里却暗藏强制购物的猫腻。
2025年2月,一个20多人的旅游团在前往四川九寨沟的途中,遭遇了导游的强制购物。当时正值冬季,室外温度低至零下13摄氏度,大巴车却停在了岷江无人区。
车上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有老人,也有孩子。导游以“不购物就下车”相威胁,让游客购买价格高昂的玉石等商品。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王先生站了出来,与导游据理力争。
事件的经过在网络上曝光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导游态度强硬,言辞激烈,甚至对王先生进行人身攻击。
面对导游的步步紧逼,王先生并没有退缩,他代表全体游客表达了诉求,并要求导游签署承诺书,保证不再强制消费。最终,在王先生和其他游客的共同努力下,导游放弃了强制购物的要求,行程得以继续进行。
这起事件只是低价旅游团乱象的冰山一角。许多游客都曾遭遇过类似的经历,在云南丽江、四川阿坝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强制购物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一些游客为了避免麻烦,选择忍气吞声,花高价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也有一些游客选择反抗,但往往会遭到导游的刁难甚至威胁。
低价旅游团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旅行社以低价吸引游客,再通过强制购物来获取高额利润。商家则通过高额返利,与旅行社和导游形成利益共同体。
导游的工资普遍较低,主要收入来源是游客购物的提成。为了完成业绩,一些导游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强迫游客购物。
低价旅游团的乱象,也暴露出旅游市场监管的缺失。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强制购物行为有明确的规定,但实际执行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执法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足,导致一些旅行社和导游有恃无恐。
成都官方在事后对涉事导游进行了处理,并对部分游客进行了退款。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彻底根治这一顽疾,需要政府、行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
一些网友在评论中表达了对旅游乱象的担忧和不满。有人认为,应该将强制购物行为纳入刑法范畴,加大惩处力度;有人呼吁加强监管,严惩违规旅行社和导游;也有人建议游客提高警惕,避免选择低价旅游团。
类似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曾在成都参加一个峨眉山、都江堰的旅行团,尽管事先明确表示不参加购物行程,但最终还是被带到了玉器店,并被要求购买高价商品。
另一位网友也表示,自己在成都参加的黄龙、九寨沟旅游团也遭遇了强制购物,导游在车上对不购物的游客进行辱骂和精神折磨。
这些案例表明,低价旅游团强制购物问题并非个案,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和形象。
旅游本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然而,低价旅游团强制购物的乱象却给旅游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此,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更高品质的旅游团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显示,2023年典型消费舆情事件中,28.5%的受访者最关注“低价旅游团暗存强制购物问题”。这表明消费者对低价团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转而追求更可靠的旅游产品。
同时,旅游市场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定制化旅游服务成为市场的新宠。携程数据显示,2023年定制游需求订单量同比增长330%,比2019年增长30%。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旅游市场的转型提供了支持。旅游服务类APP的月活用户规模在2023年3月达到1.36亿,同比增长36.4%。
低价旅游团的强制消费问题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也促使消费者重新审视旅游产品的选择。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和旅游市场的结构调整,低价团的市场份额逐渐被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所替代。未来,旅游市场将继续朝着高品质和个性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