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普京宣布对俄罗斯开展“特别军事行动”,到如今已经三周年了,随着美俄代表团在沙特举行会谈,就包括为结束俄乌冲突找到方案等四项原则达成了一致,俄乌冲突在2025年结束的概率越来越大。回顾过去的三年,俄乌战场上的局势发展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从原本的闪电战,硬生生打成了混合消耗战,对两国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一,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演变
1,2022年2月至4月“闪电战”阶段
特别军事行动刚发起的时候,俄罗斯很明显是轻敌了,对乌克兰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以为乌克兰军队还跟2014年一样,缺少抵抗意志。这种战略误判导致俄军在2022年的一系列失败,让俄乌冲突最终成为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战争初期,俄军的目标是通过快速占领基辅、推翻乌克兰亲西方政府,迫使乌克兰接受包括去军事化、永久中立等政治条件。
战争爆发后,俄军从北部(基辅方向)、东部(哈尔科夫-顿巴斯)、南部(赫尔松-马里乌波尔)等多个方向对乌克兰发起全线突击,并且不同于德军在二战期间的迂回包抄的闪电战,俄军的闪电战并不是为了消灭乌军的有生力量,而是直接绕开乌克兰大城市与军事据点,全军集体向基辅进发,同时依赖空降兵的突袭,试图完成对乌克兰政府的斩首行动,赶在西方有所反应前结束特别军事行动,像2014年出兵占领克里米亚那样,将生米煮成熟饭。
但是俄军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与西方情报支援能力,并且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未能瘫痪乌军的指挥系统与防空系统,让俄军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面临灾难性后果。首先就是俄空降兵对 安东诺夫机场的突袭,遭到了乌军增援部队的猛烈反扑,乌克兰炮兵和空军猛烈轰炸机场,尤其是跑道,使其失去作用,让俄后续部队无法利用 安东诺夫机场对基辅发起进攻。
其次,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大放异彩的“合成营”,在乌克兰战场上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在叙利亚战场上,少数合成营利用火力优势在战场上快速突进,很少遭遇顽强抵抗,但是叙利亚战场上过于顺利的军事行动,掩盖了俄军合成营严重依赖后勤的问题。结果在乌克兰战场上,大批合成营同时投入作战,让俄军后勤直接陷入了过载状态,加之乌军针对性的对俄军后勤车队实施打击,进一步加剧了后勤补给难题,而合成营装备多人员少的问题,导致一旦进攻不顺,合成营就只能被迫抛弃大量故障装备,战斗力直线下滑。最终的结果就是俄军初期推进不顺后,遗失了大量重武器,甚至有许多完好的重武器被乌军缴获,对俄军士气造成了严重打击。合成营在乌克兰战场上的糟糕表现,导致俄国防部后来取消了合成营的编制。
2,收缩战线与“重点进攻”阶段(2022年5月到9月)
在快速占领基辅、控制乌克兰全境的战略意图失败后,俄军被迫撤出基辅方向,转而开始集中兵力对顿巴斯、乌克兰南部展开进攻,这样做的好处是缩短了俄军的补给线,并且能够强化对黑海的控制,通过封锁乌克兰海岸线,迫使乌克兰接受俄罗斯开出的政治条件。
在该阶段,俄军放弃了合成营长驱直入的战术,转而依靠火炮优势,对乌克兰军队进行压制,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一点点啃掉乌军的坚固据点,在该阶段,俄军的战术受到一定效果,比如占领了马里乌波尔钢铁厂、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双子城。但是由于乌军的防御较为顽强,因此俄军未能实现全面控制顿巴斯的目标。
3,防御阶段(2022年10月至2023年)
由于对乌军实力判断出现严重失误,加之情报不足,俄军中了乌克兰的声东击西战术,乌克兰抓住俄军兵力空虚,成功实施了大反攻,快速收复伊久姆-库皮扬斯克枢纽,并利用北约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等远程武器,打击第聂伯河西岸俄军补给线,迫使俄军大步后撤,乌克兰成功收复了上千平方公里土地。
乌克兰在2022年的大反攻,让俄罗斯在国际上颜面尽失,也坚定了乌克兰政府打下去的决心,同时也增强了乌克兰在西方心目中的分量,自此之后,西方加大了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各种主战坦克、战斗机、远程导弹都开始进入援乌名单。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2022年秋冬季节的溃败,反而让俄军彻底放下了包袱,俄军在换帅后,转而采取更务实的防御战术,构建多层防御工事(如“苏罗维金防线”)。
2023年下半年,装备大量北约武器的乌克兰军队,再次发动信心满满的大反攻后,却发现俄军这才准备非常充分,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的乌军,反而无法有效突破俄军防线,在付出大量武器装备与人员损失后,乌军在2023年的大反攻只能虎头蛇尾的收场,没有收复任何有价值的据点。
而俄军则吸取了前期的经验教训,调整空天军使用方式,更多依赖滑翔制导炸弹等防区外武器,对乌军目标进行打击,有效降低了战损率。
4,混合消耗阶段
虽然成功守住了乌军2023年的大反攻,但随着西方对乌克兰援助力度的加强,俄军也没有能力对乌克兰发动全面进攻了,核心目标变成了巩固占领区,进攻一些乌克兰必守的占领据点,消耗乌克兰的有生力量,通过对乌克兰工业设施、能源设施的打击,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同时以拖待变,拖垮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意志。
二、乌克兰军事战略的演变
1,初期防御与“人民战争”
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后,乌军并没有盲目与俄军交战,而是依托各种早就建好的要塞城市,与俄军进行周旋。并且得益于西方的情报支持,乌克兰的指挥体系始终能够保持正常运转。这点对于乌克兰成功抵御俄军进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为了增加俄军推进的难度,乌克兰甚至向平民发放武器,利用“人民战争”来迟滞俄军的推进速度。而西方援助给乌克兰的各种单兵反坦克导弹,也对俄军后勤车队造成了巨大威胁,让俄军原本就脆弱的补给线雪上加霜。
2,北约化重组与反攻
战争初期,乌克兰军队的装备依然以前苏联遗留的苏制武器为主,辅以少量北约单兵武器或火炮。随着苏制武器在战场上的消耗,以及西方援助的陆续到位,乌克兰军队的北约装备占比逐渐增大,乌克兰开始推进军队北约标准化,并整合西方雇佣兵与情报资源,有效提升了乌军的作战效率。
3,战略欺骗与局部反攻
通过佯攻赫尔松,主攻哈尔科夫,乌克兰借助北约的情报支援,抓住了俄军防守薄弱点,打了俄军一个措手不及,为自己赢得了西方更广泛的支持,乌克兰有了向西方索要更多援助的底气,美国之后就在援助F-16战斗机的问题上逐渐松动了态度,甚至连远程导弹都提供了。
4,战略僵持与寻求突破
随着俄军不再轻敌,加上换帅后调整了战略,东乌四州公投入俄后,大量义务兵被安排到各个防线上,让乌军很难在俄军正面防线上找到防守薄弱点了。可该阶段的乌军却犯了轻敌的毛病,2023年乌克兰军队再度发动大反攻,在装备水平相比2022年有明显提高后,这次反攻的战果反而完全不如2022年。在俄军精心构建的防线面前,乌克兰精心准备的几个“北约旅”一头撞上了钢板,前线的战事不顺,加剧了乌克兰与美国在战略上的分歧,甚至成为乌军总指挥扎卢日内被解职的直接导火索。
自此之后,乌军和俄军都丧失了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勇气,双方开始围绕少数几个关键据点进行消耗。在正面战场陷入僵持后,俄乌两国都开始加强了对后发目标的打击力度,乌克兰虽然缺乏远程导弹,但是依然能够凭借神出鬼没的无人机,对包括莫斯科在内的俄罗斯各大城市发动袭击,甚至就连距离前线上千公里之外的俄罗斯炼油厂,都曾遭到乌克兰无人机的攻击。
而为了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乌克兰又发动了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反攻,控制了相当一部分俄罗斯领土,虽然没有占领有价值的占领据点,但是政治意义却非常大。乌克兰以大量精锐消耗在俄罗斯境内为代价,获得了与俄罗斯讨价还价的机会,也就是泽连斯基前段时间提出的“领土换领土”方案,让俄罗斯撤离乌克兰领土,换取乌克兰军队从库尔斯克地区撤离。但是随着美俄对话的深入,俄罗斯方面对该计划没有任何接受的可能,毕竟俄军已经在东乌四州已经完全站住了脚跟,乌克兰军队在库尔斯克州则是孤立无援,俄罗斯逐渐收复库尔斯克失地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对于乌克兰来说,能够与前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打得有来有回,甚至一度占据优势,已经是足以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事了。而对于俄罗斯来说,通过俄乌冲突彻底暴露出军队装备体系的不足,比如空天军缺乏精确制导武器、缺乏反制无人机的手段、后勤严重不足。原本在低烈度战场上积攒出的实战经验,到了高强度战争中并不好用,甚至还会帮倒忙,在俄乌冲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战争初期的俄罗斯合成营,还是2023年的乌克兰“北约旅”,都是低烈度实战经验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