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一目了然,2月14日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万斯演讲完之后,台下没有掌声,他只能冷场下台观众一脸尴尬!轮到王毅外长演讲之后,现场掌声不断,不少嘉宾簇拥过来,跟王毅外长热烈互动好几分钟!网友:得民心者得天下!
2025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美欧之间暗流涌动,中方则试图在乱局中寻找平衡点。会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美国副总统万斯和中国外长王毅的“背靠背”演讲。
万斯的演讲,与其说是讨论全球安全,不如说是对欧洲盟友的公开训斥。他将矛头直指欧洲内部,认为欧洲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外部的中国或俄罗斯,而是自身价值观的“倒退”。
他批评欧洲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对移民问题的处理,甚至对某些国家的选举结果表示质疑。他点名批评了英国脱欧公投,认为是受移民影响的错误选择。他还批评了罗马尼亚取消选举结果,认为这是不尊重民意的表现。
这种对欧洲内政的干涉,自然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强烈不满。德国国防部长直接表示万斯的批评“不可接受”,欧盟外交负责人则认为美国试图“挑起争端”。
万斯对欧洲盟友的猛烈抨击,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这是特朗普政府对欧洲“敲打”,试图重新定义跨大西洋关系的权力结构。长期以来,欧洲在安全问题上依赖美国,但在其他领域,例如贸易和气候变化,却与美国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施压,迫使欧洲在安全和经济上更加服从美国的领导。
同时这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围魏救赵”的策略。通过制造美欧之间的矛盾,转移国际社会对中美竞争的注意力,并试图孤立中国。
与万斯的“火力全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毅的演讲显得沉稳而富有建设性。他强调中国是多极体系中的“确定性因素”,将成为变革世界中的“建设性力量”。
王毅还就中俄关系、俄乌冲突、中美关系等热点问题回答了提问,展现了中国的开放和自信。现场气氛热烈,与万斯演讲后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位欧盟高官称赞中国发出了“和平的声音”,这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尤为重要。
不止这次会议,中国在国际会议中一直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欢迎,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角色、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及对全球合作的坚定支持。
比如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它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的重要平台。自2013年以来,该会议已成功举办八届,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学者、业界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2024年的会议在广州举办,参会外宾人数创下新高,充分说明其影响力和吸引力逐年提升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积极的责任担当,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热点问题方面。中国提出的重大理念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正在逐步上升
说回正题,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这一幕,实际上反映了当前全球安全格局的深刻变化。美国试图重塑跨大西洋关系,强化自身领导地位;欧洲则在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不愿完全受制于美国;中国则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选择。
这种三方博弈,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秩序的演变。
美欧关系的裂痕并非一日之寒。特朗普上台后,美欧在贸易、安全等领域摩擦不断。万斯在慕尼黑会议上的演讲,进一步加剧了跨大西洋的紧张关系。
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日益不满,开始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德国总理朔尔茨拒绝与万斯会面,转而与中国代表团互动,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中美关系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尽管万斯在演讲中回避了中美关系,但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仍然是遏制中国的崛起。
美国试图通过拉拢欧洲盟友,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然而,欧洲国家并不愿意完全追随美国的步伐,他们更加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慕尼黑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与欧洲各国官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了在气候变化、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中欧关系在近年来稳步发展。中国是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在许多领域拥有共同利益。中国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与欧洲的理念更加契合。
慕尼黑安全会议,不仅仅是一场安全会议,更像是一场地缘政治的“预演”。美欧关系的裂痕,中美之间的竞争,中欧之间的合作,都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安全格局的走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各国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