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文旅行业投资活跃度降低,之前多年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后置”逻辑,已经很难转动。
但文旅消费出现了新群体,提出了新需求,不满足就不买单,这就倒闭更多的景区和文旅项目需要尽快提质升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
但谈何容易呢?
就在这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历史时点,“运营前置”这个词开始被文旅业界格外重视起来。
春节前我深度采访了L总,她从事文旅项目的深度运营已有近15年时间,在海外工作七八年,六七年前回国创业,在国内首先提出了文旅项目运营前置科学体系。
今天我就给大家深度拆解一下L总关于文旅项目运营前置科学体系的实战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运营前置科学体系赋能文旅目的地,三年内成功签约两个项目,累计合同金额达到一个亿的方法论。
希望能够通过她自己在文旅项目运营实战操盘过程中,梳理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你解决在项目运营操盘难题时的参考。
01,一定是“运营前置科学体系”,而不是“运营前置”,底层逻辑是什么
2016年,L总很明确的提出,运营一定要前置。但是当时提出的其实不是“运营前置”这四个字,她提出的是,文旅行业需要的是运营前置体系化的思考和数据化布局,而不是简单的把运营前置了。
她特别提到,运营这个词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纵观其他的语言体系,是没有运营这个词的,因为运营这个词拆开来看,它就是运作加维护,或者是运作加营销,不同的多元结构和多元的组合方式,使得运营有不同深度的理解,和不同维度的理解。
实际上运营前置是一个规划型的体系,它是运作加营销的一个整体性和合理性的科学化的一种体系的组合。
这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单独是说运营前置这四个字,也不仅仅是注重某一个内容的团队组成,或者是某一个设计的部分组成,或者是这个业态的组成,而是说它绝对不能就一谈一,就二谈二,也不能只是就营销谈营销,就业态谈业态,它必须是一个整体性布局。
只有在整体性布局的前提下,以运营的结果为导向,作为一个布局的起因,才能看到体系化和科学化的数据。
那在整个布局当中,如何才能产生巨大的整体化的能量,这一点才是运营前置科学体系存在的真正的意义,也不是仅仅把运营前置了就能做到的。
所以,你一定要记住的是“运营前置科学体系”这八个字,而不是仅仅看到“运营前置”这四个像网红一样的新词,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够更为深度的去思考,而不仅仅是就现象来谈现象,去简单了解运营前置了。
我们都经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讲,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通盘做好规划,然后根据科学规划再去一步一步的精细化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再去灵活解决,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如果没有通盘的考虑,就去盲目实施,在过程中往往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可想而知。这也是前些年很多文旅项目运营不好的根本原因。
02,运营前置科学体系如何破解文旅行业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严重脱节的方法论
很多地方政府或企业在打造文旅项目时,很多是只管规划、投资、开发、建设,把运营放到最后,但是,运营放在最后就很弱化了,或者是重视程度,各方面就都不够了,尤其是运营资金已经不够了或已经没有了。
就造成项目规划、开发、建设和后续的实际运营,就完全两张皮,运营说你前期就的建设就不符合运营需求,又没有多少资金来进行后续运营投入,导致后期没法运营,投资方说你运营水平能力不行,就相互扯皮,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存在。
由于所有的产业投资,都是要求有产和出的关系,要是带入到文旅产业,如果简单从投资理念来讲,那就是投前和投后的结果关系,那大家碰到的文旅行业的一些老办法,就难以破解新问题。
从原来的传统旅游上来讲,如单一的地方祖产,俗称“二老”的,也就是老天爷和老祖宗留下的自然和人文类文旅景区项目,这些单一的产品,使得他的收入的结构就是非常单一化,那么产品的单一性,就决定了它的收入结构的单一性。
所以大家只能就单一的产品,聊单一的收入方式,你说它传统吗?其本质不是因为他传统,是因为产品的单一结构性,决定了他很难去解决并同时拥有更好的二次消费,三次消费,四次消费。
叠加消费是建立在传统的产业运营上面,但运营从来都不是能够单一化的思维,单一化的思维和模式也基本不需要精细化运营,建个大门收好门票,打扫好卫生,保障好安全就行了,像头部的故宫和兵马俑等景区就是这样幸福的存在。
如果从运营的角度,我们拆开了以后会发现,它是运作加营销,如果运作的是单一结构性的产品,营销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单一结构性的收入。
这个问题,你说它是一个传统问题,或者是老办法难以破解的难题,是因为在那个单一的产业结构下,必然存在的关系,而且它的合理性,就是产和出的单一关系,故宫幸福的存在也一直是很好的。
那么办法其实没有新旧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如果产品的单一性不解决,任何非故宫在地的文旅产品,都不能奢望运营能成为解决老问题的新手段,你就更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运营前置来解决。
为什么L总在2016年在文旅产业上提出运营前置科学体系,就是因为大家在复盘过去的十几年产业实践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建设思维其实是占主导性的。
为什么是建设思维,因为有很多的产品是通过快速的建设就能够得到快速的回收,所以它就快进快出,才会造成很多人只管投,不管后面的运营,因为开发建设过程就已经赚到很多钱了,为啥还做后面的苦逼运营呢,即使要做运营,也就应付一下了事即可呀。
在那个阶段,从建设者的角度来讲,本也无可厚非,谁让更上一层管理者没有严格的通盘考虑和执行呢。
但是,文旅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文旅项目只管投资的投资人,不管是地产公司,还是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还是各种煤老板矿老板等各种老板,他们的那种操作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存在。
因为也不仅仅是在文旅项目,你在任何一个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项目,都是需要通过很多的有效的投后管理,和参与到细节化的管理,才能够看到一个很好的收益的成果。
唯一区别在哪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文旅产业,它是一个需要有数、有据、长效生存,看长效结果的产业。
这样的产业,是没有办法让大家能够短平快的去看到,一个快进快出的整体长效收益,只要快进快出了,后续就是一地鸡毛。
就连地产行业的最优等生万科,不是最终也跌倒在快进快出高周转这个怪圈里了吗。
所以我们在文旅行业需要的是真正整体考虑的投资人,而不是投机人。一个字之差,就需要文旅产业投资人整个的投资态度的根本性区别。因为是投机人,用投机的心态,可能看到的是快进快出投资,赚快钱,但真正的投资人,是一定要自己在这个产业中间,有一颗敬畏的心,有一颗可以跟着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遵循这个产业发展需求和需要,一起能走得下去的投资人。
只有这样的投资人,才是做到在文旅产业有数、有据、长效生存的高质量良性的存在。你看,像乌镇、杭州宋城、无锡灵山、广州长隆等文旅项目常青树,是不是一直是这样的存在呢。
这几年国家对文旅产业,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也符合了国家的整体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的提升,包括对于文旅产业产品的多元化的要求,最终使得文旅产业的投资行为和国家发展的长效行为,能够合二为一。
这其实是文旅项目不能单一的推动,只管投,不管运营,而是真正的要去操盘或者主导一个文旅产业项目时,都需要把两层皮变成一体化去思考。
只有这样,运营就不是简简单单大家所认为的运维,他之所以用运营来破局,就是在体系下面,以数据的合理性的算法的运营结果为导向,用导向的运营,去决定内容的发展方向,那么内容根据数据分析和在地的各种基础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人文在地消费力,项目独特性等等,来选择匹配合适的业态。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各个项目的需求方,更多的是从业态方面对运营方提出需求,为什么在业态方面对“运营前置”提出需求的需求方,会远远多于,一开始就有明确认知“运营前置科学体系”布局的这样的一个需求呢?
是因为业态,在我们国家,迭代率是在全球遥遥领先的,我们国家的所有的民众,对于新型业态的渴求和渴望,尤其是由于互联网在我们国家的能量太大,经过互联网的各种助推,各种内容很快就会面临天花板,业态的更新就永无止境,这才会产生当下对于内容迭代率、更新率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会远远大于对运营前置体系规划的需求。
但这样真的就是对的吗,这样真能够长久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以上所讲的逻辑,就是运营前置科学体系能够破解文旅行业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严重脱节的方法论。
03,运营前置科学体系的24字箴言闭环为什么是必须遵守的准则
我们了解了运营前置科学体系的基本逻辑后,对于很多已经建成的文旅项目需求方来讲,你本身其实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运营的重要性,以及运营前置科学体系的重要性到底是在哪里,当然也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有逻辑性的运营前置科学体系的闭环存在。
L总提出,“运营决定内容,内容融入业态,业态创造场景,场景引导消费”这24个字闭环,要求不管是项目所有方,或运营方不能只看到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是要通过运营前置科学体系,打造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24个字非常容易读出来,但如何读懂它,如何看到这个闭环形成的内容和成果,其实是运营者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去抠的。
很多的文旅项目投资方或所有方需要运营前置,更多的是关心运营方能带来多少个业态,但其实所说的业态,已经在第三环了。
它不是第一环节的运营,到底需求方要的运营数据导向是什么呢?运营数据的导向,决定了运营方能把什么样的内容布局进来,而这样的内容应该跟他适合匹配的业态,去做形式比对,而不是上来我就需要这个业态,我就需要那个业态。
当需求方判定的依据,不是以运营结果为导向的时候,选择的所有的一切,听上去感觉还不错,但他没有科学的体系,就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
下面就逐字逐句的给大家分解,真正的运营前置,应该从哪一个环节去入手,为什么这样的环节,是能够有效的,大家看到逻辑的衔接度,以及到最后产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不仅仅是在可研报告上看到的一连串数字,大家觉得这数字挺好,但为什么实现不了?就是没有整体化和一体化的去思维看待所有的内容,是在就内容聊内容,就业态聊业态,就设计聊设计,是彼此孤立的、完全与运营脱节的。
因为最终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是为哪一个结果来负责,是看不到依据的。这就是为什么运营24个字箴言很重要的原因,逐句分解他,一定是运营决定内容,内容融入业态,业态来创造场景,场景来引导消费,只有消费带动起来,只有消费看到了数字,才是真正的回到了运营结果导向的这样的一个闭环上面。
有了消费数字,就有了现金流,就有了有效收入,有了净利润,有了整个正向循环之后,再去复盘和倒推,引导消费的场景里,哪些业态是做的好的,哪些地方还有欠缺,需要补充和提升的,哪些业态是需要更新淘汰掉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优化调整内容形式和调性会更好,就需要再继续优化运营策略和运营策划。
这样不断地正循环打造和反循环打磨,经过这样精细化的运营体系构建,你的运营水平能不提高吗,运营结果能不好吗。
建议文旅运营从业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而不是以过往案例或者是做过的经验,来看待后续合作的每一个项目。
国家一直在说文旅产业要高质量发展,但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首先对于产业所在地的基础要有深度了解和深度理解,一定要将基础做到应用可用,不舍近求远,深度发掘自身的文旅力量。
也许在北方能做得成的事,在南方不见得能做得成,在南方做的非常优质的事,到北方,他也不见得就能成功。
如何在下一阶段,根据在地的实际文旅基础,应用可用,不舍近求远,也不要觉得别人做成了,我们就能做成,大家千万不要有这样子的心态。这就是很多地方学习袁家村,也很难做出更多成功的“袁家村”,就连乌镇团队也很难复制出更多成功的“乌镇”的根本原因。
深度了解自己的产品,将自己的文化内涵,转成可世界性解读和现代化解读的,可以快速提质升级的产品,是下一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操盘逻辑。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逻辑,大家就产品谈产品,其实是没有引导方向的。
近几年来以来,文旅行业有很多年轻人的加入,因为文旅产业一定要年轻态,年轻态跟年纪无关,是跟我们要作为一个快速的学习者跟吸收者有关。那作为快速的吸收者和学习者,第一件事情就得要认知自己有什么地方是不足的,或者是自己就真不知道的,这样的话,才能让自己找到知道的人,跟你一起去往前走。
所以未来产品的创新多元,一定是要大家认真读懂中国这本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这本书,把它的内涵通过我们的专业,把它完更为完善的、更快速的找到方式方法,去提升它的产品质量。
希望所有的资源方、资本方和运营者能够更为系统化、整体化、体系化去看待运营前置科学体系,而不再是只聊运营前置这四个字。
期待大家的景区和文旅项目在新时代里都能够运营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