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抗日英雄,还是蒋介石结拜姐弟,“双枪老太婆”缘何被处决?
1949年,日薄西山的蒋介石想力挽颓势,于是想到了西南募兵干将洪文国并且任命她为“西南反共游击队第二路绥靖司令”。
图:赵洪文国
洪文国,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抗日战争时期她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虽然年近七旬,但威望犹存。为了在蒋介石面前邀功受赏,狠心强拉壮丁,硬生生的给蒋介石组建了一支杂牌军。在募兵期间,乡民稍有不顺就会被惩罚和杀害,为此洪文国杀害了200余名无辜百姓。
后来蒋介石不敌解放军退守台湾,但洪文国却没来得及逃脱,走投无路的洪文国最终被解放军抓获。收到双枪老太婆被抓获的消息后,周恩来特意致电:“刀下留人”。但恶贯满盈的洪文国最终被西南军区枪决。
听到洪文国被处决的消息后,毛主席亲自特批:
“一定要善待其家属,被抓的家属都要无条件释放。”
那么,这个惊动周总理“刀下留人”和毛主席“特批”的“双枪老太婆”到底是何许人也?她的一生又有哪些传奇呢?
一、蒋介石也巴结的人
1940年1月17日傍晚,山城重庆南岸区蒋介石官邸。
此时“中华民国总统府”整理得分外干净整治,餐厅里更是摆满了珍馐美味,看来今天的总统府要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
蒋介石夫妇当天推掉了所有行程,取消了所有客人的约见,早早地就在官邸门口等待,据说这是一位东北农妇。此时这个东北农妇已经下车,简单地寒暄之后,便与蒋介石夫妇并肩走入官邸进入餐厅。
只见这位农妇身体高大、体格硕壮。虽然年近六旬满脸皱纹,但双目炯炯有神,精神异常矍铄,腰间别着一对崭新的“勃朗宁”手枪更显得与众不同。说话声更是粗如洪钟,直震屋瓦,对进进出出为之侧目的蒋介石侍卫官们毫不在意。
图:负隅顽抗的蒋介石
一向注重文明修养、生活上一丝不苟的蒋介石夫妇此时却毫不计较,满脸是笑,高兴与这个东北农妇共进晚餐,一向不喜饮酒的蒋介石更是推杯换盏,不住地劝酒。
席间,蒋介石盛赞这位东北老农妇为“游击队之母”,宋美龄也不住地称之“全国妇女楷模”,高兴之余“蒋总统”甚至提出与这个东北农妇结为结拜姐弟。
第二日重庆的《大公报》等山城报纸迅速报到了这一重大新闻,一时间山城市民乃至全中国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位蒋介石的结拜姐姐,这位东北老妇一时间更是风头无限。
按道理说,攀上蒋介石夫妇这棵大树,这位东北老妇今后的人生应该一路开挂、无人可挡。
可是仅仅几年之后,这位“游击队之母”、“全国妇女之楷模”竟然地四川德阳被捕,当地军民一致要求处死她,连毛泽东、周恩来求情都没能挽救得了她的性命,她的结拜弟弟“蒋总统”更是毫无办法,只得任由她被处决。
这名东北农妇不是别人,就是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二、童年虽苦不服输
1880年7月,辽宁省丹东市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村。
这一天,村东头的一户洪姓人家诞生了一名女娃,这个女娃出生时与众不同,哭起来当真是嗓门粗大、声如洪钟,身体看起来也十分地健壮。
不仅如此,这个女娃还食量惊人,她妈妈的奶水根本不够她吃。当时洪家家贫,村中又没有别的奶孩子的奶妈,她妈妈的这点奶水根本不够她塞牙缝的,这个女娃根本就吃不饱,整天饿得哇哇大哭。
她父母被她哭得实在没有法子,只得找村上养牛的买了点黄牛奶,和着稀饭给她灌了下去,没想到这个女娃吃得很香,也不再啼哭,吃饱之后见到人就大笑不止。
洪家一看这哪里是女娃,分别是男娃嘛,于是就给她取了个男娃名字叫洪文国。
家中人认为洪文国错投了女胎,于是也就一直把她当成男孩养,洪文国自此也就养成了大大咧咧、豪侠任性、风风火火的男人性格。
到了四五岁要裹脚时,洪文国死活不裹脚。
还没开始裹,她一脚就将裹脚布踢得老远。
刚一裹好,洪文国就一把就把裹脚布给扯了下来,找来剪刀给剪得稀碎。
图:明清时期裹脚少女
当时辽宁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周围的满族人也不提供裹脚。洪文国如此闹腾了几次,父母也拿她没有办法,只得作罢。
洪文国长到十多岁,哪里肯在家学针线活?幸好没裹脚,力气也大,整天跟着父母在地里折腾,农活样样精通,有时候甚至抵得上一个男劳力。
到了要出嫁的年纪,这样的女孩子在那个年代哪里还有人敢要?高不成低不就,这一耽误就到了十六岁。
洪文国自己倒是一点都不担心,她早有了心上人,一个名叫赵绎的小伙子。
这个赵绎家有田百顷,比较富裕,也读过几年书,还算通情达理。只是身体很弱,是个病秧子,三天两头请郎中看病。
这赵绎身体虽然不好,但性格却很倔强,也曾见过不少世面,对婚姻大事有自己的看法,一般庸脂俗粉根本看不上眼。
这在当时人的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无法自主的年代也够出格的。
到了十五六岁该成婚的年纪,今天东村媒婆说的这家大家闺秀他看不上,明天西庄媒汉说的那家千金小姐他也看不上,因此左耽误右耽误,赵绎也蹉跎到十七八岁没有结婚,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洪文国十五岁那年,洪文国一次女扮男装挑菜到县城卖菜,正好碰上了赵绎。只见赵绎走路一个不小心,随脚带翻了当街卖菜洪文国的菜篮子,赵绎急着要走也就没理会这事。
这洪文国如何肯吃这亏?还没等赵绎走出几步,洪文国飞起一脚直踹到赵绎的后腰上,直接将赵绎踹了个野狗啃泥、摔得结结实实。
赵绎大怒,爬起来就跟赵洪文国理论,两人就当街吵了起来。
没想到这洪文国不仅人高马大,吵起架来还不含糊,三言两语就将赵绎怼得哑口无言。
赵绎被洪文国的吵架气势深深折服了,从声音上也听出来对方是个女娃,没就没多计较。
赵绎知道,一个女娃在那个年代敢当街卖菜,还敢与人打架,实在不简单。
于是赵绎不仅赔了钱还郑重地给洪文国道了歉,洪文国也就没有深究此事。
双方从此也就不打不相识,成了一对好朋友。
赵绎后来不知道从哪里又得知洪文国尚未许配人家,于是死缠着父母央求媒婆去洪文国家提亲,这就才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洪文国也就家鸡飞进了凤凰窝,攀了高枝进了豪门,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从此妻随夫姓,人称赵洪文国。
这一年赵洪文国16岁。
图:民国婚礼
三、婚姻平淡“不甘寂寞”
进入婚姻生活的赵洪文国十分幸福,夫妻俩感情很好,经济上也衣食无忧。没出几年,夫妻俩就生了四子三女,其中一子赵侗性格特别像赵洪文国,彪悍异常。
不能不说赵绎很有眼光,家中家财万贯,对外交接往来又多,他自己身体不好,没有一个身强力壮、豪爽干练的女主人怎么行?
赵家经营了百顷良田,在县城还有不少铺面,生活确实比较富裕。自从赵绎赵洪文国结婚后,赵家的家业逐渐就由赵洪文国打理,没想到没过几年,赵洪文国硬是将赵家的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大事小事都没让赵绎和其父母操心,赵洪文国也逐渐成了赵家事实上的掌舵人,赵绎反得甘心退居幕后乐得清闲。
虽然赵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但是当时的大清王朝却已经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赵家生意兴隆的表面之下隐忧并不少。
马关条约后,清廷同意了朝鲜独立,日本便以朝鲜为跳板,逐渐向东北渗透,觊觎着东北这一片特产丰富的肥沃之地。
1904年日韩合并,日本渗透加剧,整个东北到处遍处日本的密探和各种经济政治组织。
丹东市紧邻朝鲜,岫岩县更是离中朝边境不足百公里,赵洪文国迟早有一天会与日本人不期而遇。
八国联军侵华后,侵华的俄罗斯军队便常驻东北而不再回国,开始全力抢占东北,自此日俄冲突不断,最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俄罗斯势力彻底被挤出东北。
此后东北又经历了直奉战争、“皇姑屯”事件、改旗易帜、东北军全力撤出东北等一系列事件,可以想像的是,东北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赵家的生意也一落千丈,赵洪文国暗暗着急。
这一年赵洪文国50岁。
图:中年时期的赵洪文国
四、五旬老妇不服老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经过一系列战争,日本占领东北全境。
日本占领东北后,在东北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经济上掠夺,政治上奴化,军事上高压,东北人民过着暗无天日、朝不保夕的生活。
日寇的侵略让多少东北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多少同胞惨遭日寇残害屠杀,赵家也有不少产业被日本霸占和洗劫。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多少东北军民奋起反抗,拧成一股绳,同仇敌忾,抵御外敌!
此时的赵绎刚刚逝世,儿子赵侗接管了家业,逐渐把家族产业延伸转移到了北平,并把赵洪文国接到了北京享福。
在一次与日本的货物交易过程中,日本人硬是以不讲理的手段抢夺了赵家一大批财物,气得赵侗和赵洪文国十来天吃不下饭。
看来对付日本人光靠讲理不行,还得有拳头!
痛定思痛,赵洪文国从来都是一个果断的人。她和儿子一商量,决定从北平回到了故乡拉起一个武装力量保家卫国。
赵洪文国回到老家后,除了经营产业外,还在老家创立了赵家堡子小学,教导学生抵抗日寇侵略,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愤怒与仇恨的种子。
后来赵洪文国和儿子赵侗以赵家堡子小学为根据地,开始创建抗日武装队伍,在不少人的共同努力下,“少年铁血军”成功建立起来了,没有多久就发展到了500人。
赵洪文国虽然是五十多岁的女流之辈,但仍然想上阵杀敌,不会打枪可怎么行?于是让儿子赵侗教自己射击本领。
没想到,赵洪文国对射击有着极高的天赋,没过多久,居然练就了一手极其精湛的枪法,而且双手射击精度都极高。
从此赵洪文国就随身携带了两把短枪,平日里短枪就藏在衣襟之下,外人也不易看出。用时抽出双枪便左右开弓,百发百中、枪枪毙命,一度让敌人闻风丧胆,久而久之“双枪老太婆”外号便不胫而走。
赵洪文国和少年铁血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迅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人查清了赵洪文国的底细后,便把纵火焚烧了赵洪文国家,这其中包括16间房子和积攒了30多年的家业,打拼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全部被焚烧一空。
然而,日寇残暴的行径并没有让赵洪文国畏惧,反而坚定了赵洪文国抗日的决心。
为了扩大队伍,和日寇展开斗争,赵洪文国买了一台印刷机,印刷了大批的抗日宣传单,并且偷偷潜入日寇控制地区分发传单。
1934年8月,日寇担心赵洪文国的势力发展越来越大,对日本人造成威胁,于是趁机将赵洪文国一家逮捕了起来,一起被逮捕的还有同乡三百多村民。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赵洪文国正义凛然,毫不畏惧,最终日军下达了处死赵洪文国的命令。
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赵洪文国,依旧毫无惧色,准备慷慨赴死!
在临刑前事情出现了转机,赵洪文国机智解救了自己、家人和族人。经此一事,赵洪文国便知道在老家再也呆不下去了,只得转移到了北平一带。
安全脱身的赵洪文国依旧没有放弃抗日事业,依旧为少年铁血军筹集物资、扩充军备。
赵侗担任少年铁血军总指挥期间,少年铁血军和日寇前后展开了大小战役300余次,歼灭日军4000余人,俘虏2000余人。
这一战绩不仅让一般民间武装难以望其项背,就是国民党正规军也难以匹敌。
这一年赵洪文国54岁。
少年铁军已具规模
五、双枪一出名震天下
卢沟桥事变后,赵洪文国和儿子赵侗组织了“华北国民抗日军”,发起了武装起义。赵洪文国和赵侗带领着华北国民抗日军攻破了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了数千名犯人,其中有许多的抗日志士和共产党员。
在随后的战斗中,赵洪文国带领队伍重伤了一支日本部队,并击落了一架日军飞机,这在当时是相当艰巨的任务,赵洪文国因此一炮而红、声名大振。
赵洪文国一下子成了全国知名人物,名气不亚于宋氏三姐妹、何香凝等人。
《大公报》中还绘声绘色地报道了赵洪文国和日寇展开战斗的故事,让人们更加钦佩一个年近六旬的民间老太太竟然有着这样的动人事迹。
《大公报》报道称赵洪文国收到了日军将从青杠岭路过的消息,于是带人早早地埋伏了起来以期偷袭敌军。
敌人刚进埋伏圈时,赵洪文国率先站起身来,举起双枪连射三枪,六颗子弹弹无虚发,每个子弹击毙了一个鬼子,一时间军火威大振,终于取得了大胜。
这场伏击战中,共毙伤日伪军700余人,缴获物资无数。
《大公报》报道中还配了一张赵洪文国腰里别着双枪、打着绑腿参加战斗的照片,当真是“老太不服老”、“巾帼不让须眉”,一时间引起了全国的轰动。
“双枪老太婆”名声越来越大,就连美国《纽约时报》都对其进行了报道。在盛名影响下,赵洪文国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最巅峰时期达到了两万人。
这一年赵洪文国59岁。
六、国共双方的座上客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的名气越来越大,八路军和国民党都听过她的大名,赵洪文国也逐渐开始与国共双方接触,成为国共双方的座上客。
1940年1月赵洪文国为了少年铁血军筹集物资,就到重庆进行抗日募捐,蒋介石得知了赵洪文国来到重庆的消息,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见赵洪文国。
对于蒋介石来说,赵洪文国虽然名气大,但始终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泥腿子”,军事意义不大。
但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董必武热情地接见了赵洪文国,并且极力邀请她加入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还亲自写信给赵洪文国,邀请赵洪文国加入八路军的抗日队伍。赵洪文国同意了,聂荣臻于是将赵洪文国带来华北国民抗日军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担任司令员,赵洪文国为参谋长。
图:开始走向正轨的赵势力集团
虽然赵洪文国军事意义不大,群众反响非常好,但政治意义非同小可。同时也避免赵洪文国倒向共产党一方,给自己多树了一个敌人。
两相权衡下,蒋介石主动接见了赵洪文国,两人还合影留念,还亲自写字相赠,结拜干姐弟,又在一起吃了饭,一时间双方亲密无间。
蒋介石的一顿“蜜糖”操作之下,赵洪文国哪里见过这阵势,被迷得目眩神迷,一头扎进了国民党的怀抱。从此,赵洪文国的立场就发生了巨大转变,开始坚定不移地效忠蒋介石,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蒋介石的倚重和极力称赞,让赵洪文国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赵洪文国坚定地认为蒋介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为了报恩,赵洪文国对蒋介石的态度变成了“愚忠”,这种极端态度也让赵洪文国在此后的人生中,是非不分,大势不明,做出了许多疯狂的事情,不仅她自己,她的家人及亲朋好友也因为她的愚忠而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无法回头。
赵洪文国发达后,千里之外的赵侗一下子成了蒋介石的干外甥,他也逐渐飘飘然起来,越来越居功自傲,越来越不服从八路军管理。在一次次冲突矛盾中,赵侗终于脱离八路军队伍,投入到国民党怀抱。
图:左二为赵侗
赵洪文国投靠国民党后,蒋介石为了拉拢赵洪文国和赵侗,高官厚禄一起上,让赵洪文国担任军政部与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义务兵宣传指导员,让其子赵侗担任绥靖总指挥部少将司令官以及国民抗日军总司令(华北抗日军前身),还为其准备了电台、密码和特工,又给赵侗部队全部配备美式装备,名为抗日,实则是为了牵制八路军,妄图摧毁我抗日根据地。
1940年9月,赵侗带着这批人马途经石家庄北部,恰好碰上从冀中返回晋西的八路军120师。赵侗仗着手里的美式装备偷袭我军,朝着120师先头部队就是一阵猛烈射击。
120师见状大怒,带队领导率领部队迅速打了个迂回,三下五除二就将赵侗这些杂牌军全部消灭,赵侗被当场击毙。
远在重庆的赵洪文国听到此消息后伤心不已。丧子之痛为赵洪文国日后坚定了反共立场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抗日胜利后,赵洪文国弃武从商,回到了北平,过了三年的安稳日子。
这一年赵洪文国69岁。
七、拉上队伍再当土匪
抗日胜利后不久就爆发的解放战争。在解放军猛烈的进攻下,国民党节节败退,长江以北土地丢失殆尽。
强弩之末的蒋介石依然不甘心,依然想着要东山再起。
为了保住西南三省,他想起了曾经“誓死效忠”自己的赵洪文国。
蒋介石的一通电话,赵洪文国就离开北平,来到了重庆。
图:蒋介石
蒋介石目的很明显,就是企图借助“双枪老太婆”的名气招兵买马,再次拉起武装力量,去我党后方打游击,为自己争取反击的机会。
年近七旬的赵洪文国本该认清大势、安享晚年,不应该与人民为敌。
但是蒋介石一通洗脑,就把赵洪文国忽悠到云里雾里,不知道东西南北,还说什么“蒋总统以国士待吾等,吾等当以国士报之”,她决定再一次为蒋介石出山卖命。
此时的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民心尽失。对于此时赵洪文国来说,再一次组织起一支武装力量谈何容易?
于是赵洪文国在四川周边折腾了许久,最终确定了一个叫三河乡的地方,计划将此地当作自己反共的根据地。
此时的三河乡乡长马举林,早年对于“双枪老太婆”威名非常仰慕,在得知了赵洪文国的身份后,马举林热情地招待了赵洪文国,表示自己愿意追随。
图:赵洪文国
于是赵洪文国就留在了三河乡,开始招兵买马,她在三河乡竖起了一面大旗,旗帜上写着“西南反共游击军第二路绥靖司令部”。
当时贺龙率领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由陕入川,配合第二野战军在四川地区展开解放作战。
早在冀中平原抗日的时候,贺龙就曾和赵洪文国并肩作战,对于赵洪文国也有着一定的了解。
在得知赵洪文国建立起反共武装后,贺龙特意叮嘱,要尽量给赵洪文国做思想工作争取其早日放下武器。
如果做工作失败,也要力争活捉赵洪广国,毕竟赵洪文国抗日有功。
此时赵洪文国在三河乡立足之后,就开始大肆收买武装力量。年近七旬的赵洪文国凭借着自己当年的威望,在四川、成都一带拉帮结派,组织了一批由国民党残兵和土匪组成的队伍。
为了胁迫当地群众,赵洪文国就发表讲话鼓动当地老百姓举行暴动;并威胁乡民,不参与反共暴动的,就杀其全家。
为此,赵洪文国杀害了200多名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无辜群众,想要从思想上彻底奴化当地百姓。在完成这些暴行后,赵洪文国征集了5000兵马,亲自率部攻打了什邡县城。
每次打仗时赵洪文国还是一如既往,亲临战场指挥,这次目标是什邡县城。
图:带队公打什邡城的队伍
虽然年纪大了跑不快,但赵洪文国坐了一副滑竿找几个年轻人抬着前进,仍然腰里插着标志性双枪,带着5000匪众浩浩荡荡地直奔什邡县城。
赵洪文国的武装力量本质上就是散兵游勇,遇到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解放军,毫无战斗力可言。还没到什邡县城,就被解放军60军179师537团阻击。
战斗刚开始,队伍里这些散兵游勇就开始害怕并后退,赵洪文国着急地鸣枪示警,但是根本没人听她的,纷纷四散逃命。
赵洪文国的第四子赵连中在混乱中背起了赵洪文国,向着山中逃去。因为贺龙的指示,所以537团并没有追上去,因此留赵洪文国一条性命。
后来,解放军联系到了赵洪文国,想尽办法给赵洪文国做思想工作,没想到冥顽不灵的赵洪文国居然再次集结起了匪众,攻打什邡县城,结果想都不用想,连县城的影子还没有看到就被打得大败。
赵洪文国一路从三河乡逃往绵竹县大石坝,之后又逃向了红庙场,解放军兵分两路,在红庙场包抄了赵洪文国部队。在经过短暂的战斗后,赵洪文国的残兵败将被全部击毙,单单走脱了赵洪文国。
八、狡兔三窟仍然难脱一死
解放军一看逃走了赵洪文国,心中很是烦闷,迅速报告了上级。上级指示当地地方政府全力搜索赵洪文国。
可是三个月过去了,赵洪文国如同人间消失了一般。
其时赵洪文国辗转到了德阳市市郊一个李姓地主的家中。
这个李姓地主也曾是国民党的一名低级将领,一次犯了错本应枪毙,因与赵侗相熟,赵洪文国找了蒋介石关系才免了死罪,被削职为民遣送回家。
此次来投,这李姓地主待赵洪文国很好,加上赵洪文国又带来了很多金银财宝,家里其他人才没有说什么,赵洪文国就被这李姓地主安置下来。
后来公安部门天天搜查赵洪文国的下落,风声太紧。赵洪文国一个北方口音的老太太十分显眼,极易暴露。为了安全,这个李姓地主又将她安置在家里后山上一个守林人的房子里。
但还是留下了不少蛛丝马迹。
没过多久,公安部门就接到群众反映,李姓地主家中曾来过一个北方老太太,很像赵洪文国。公安部门立即过来搜捕,来过几次都没看到赵洪文国的身影,李姓地主也以多种理由搪塞,公安局没有办法只能作罢。
后来又接到群众举报,说曾见到一个像赵洪文国的老太太出现在李家湾后山上,公安局立即来了精神,经过做工作,李姓地方终于供出了赵洪文国的下落,公安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带着李姓地方上山抓捕。
图:参与抓捕的解放军战士
考虑到赵洪文国可能有枪,公安部门也不敢妄动,只得悄悄接近那个守林的茅屋。
此处茅屋十分隐蔽,处于群山之中的一个山坳之中,不认真找还真找不到。
此时只见茅屋里炊烟四起,看来赵洪文国正在做饭。
公安人员小心翼翼地来到厨房,悄悄瞄了一眼,似有人影晃动,搬柴劈柴的声音历历在耳。
当下公安人员立即四散隐蔽,把住房屋各个出口,以防赵洪文国再次走脱。
摆完阵势后,一名公安干警轻脚来到门前,飞地一脚踢开柴门,举起手中的手枪瞄准屋内那老太,大吼一声道:“不许动!”。
屋里老太太吓得手中柴草散落一地,一下子呆住了,公安干警一拥而上,将屋内的那个老太太捆得个结结实实。
只见那个老太太吓得惊叫道:“你们作么事呀!”,一口的当地方言,绝对不像是赵洪文国。
公安部门这才知道抓错了,一问才知道这是本地的一户人家,以前李家的一个佃户。
当时土改刚刚开始,这户人家就在山下分了土地,儿子和儿媳不愿再在山上住,老太太也不愿往山下搬,这才一个人住在山里,侍弄点稻田以安晚年。
又扑了个空!公安干警十分丧气!
老太太这才问公安部门来干什么,公安部门将实情相告。
老太太一听,立即跟公安反映道,前面后山坳里还一所房子,她好像看到前段时间是有人在那儿生火做饭。
这个李姓地主这才弄清楚是自己搞错了地方。看来李姓地主自己也不常到山上,那个房子是守林人居住的房屋他也没完全搞清楚。
在场公安干警又来了精神,迅速组织力量跟着老太太就往山上去。
但是一到那所房子,里面竟然也是空无一人,虽然有人住过的痕迹,但是灶膛里的灰烬显示已经有几天没有人生过火了。
看来赵洪文国又逃脱了。
赵洪文国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离此地不远处有座很小的佛教庙宇,赵洪文国在守林人房子里住得无聊,这才上山烧香,以保佑已经被俘的儿子、儿媳安然无恙。
但赵洪文国十分狡猾,每次上山烧香装作哑巴,绝不说一句话,庙里唯一的老和尚虽然也觉得这个老太太有点奇怪但行为并不出格,也就没有再深究。
图:老年赵洪文国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经当地群众举报,有个形似赵洪文国的老妇人在山上的小庙里出现过,公安部门这才知道狡猾的赵洪文国躲到庙里藏了起来。
1950年6月13日,公安干警静静地埋伏在那座小庙里,等着赵洪文国上门。
放哨的公安人员远远看到赵洪文国缓缓地走向寺庙,连忙招呼着战友们埋伏隐蔽,静待赵洪文国走进埋伏圈。
就在赵洪文国踏进山门的一霎那,公安人员迅速扑上去,一下子就将赵洪文国扑倒并捆绑起来。
赵洪文国还没等拔枪,就被公安人员抓获。
后来才知道,赵洪文国并不放心李家。在李家提供的那个房子里住了几天后觉得不完全,又另外寻找一个僻静的、无人知晓的废弃房屋安顿下来,等待着国民党反攻,没想到还是我公安人员抓获。
负责此次抓捕的李佐军对赵洪文国非常客气,将她带回了公安局安顿好后,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上级,上级部门又层层上报给中央。
中央获悉之后,毛主席、周总理亲自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赵洪文国求情,希望念在其抗日有功,可以刀下留人。
但是赵洪文国在三河乡激起了民愤,尤其杀害了200余名干部群众,这些干部群众家属纷纷强烈要求处死赵洪文国。
为了平息民愤,西南军区军法处无法宽宥,这才做出了枪决赵洪文国的决定。
这一年赵洪文国70岁,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毛主席得知赵洪文国已经被枪决亲自特批道:“一定要善待其家属,被抓的家属都要无条件释放”。
图:伟大领袖毛泽东
这个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根本没作任何反应。或许这个消息在台湾国民党蒋介石眼里根本微不足道,或许部下根本没将这个小消息报告给蒋介石。
不知道这个蒋介石的结拜大姐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结语:
首先,一名妇女能在那个时代勇于抗争,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肯定是值得肯定的。且能被后人称之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不得不说洪文国确实有超出常人的能力!
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毫无主见,立场不明,最终晚节不保实属让人可怜!可叹!
尤其是为了寻求自己的政治欲望,为虎作伥,硬生生的杀害了200余名无辜乡民,死的实属不冤!连周总理亲自保人都保不下来,只能说她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一代传奇就此落幕,不知各位看官如何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