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作出了哪四个天才决定?
秋收起义(油画)
历史的时针拨回到98年前的“八七会议”,34岁的毛泽东在会上喊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但“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的身影似乎突然消失了。原来,他在五月召开的党的五大上,表示自己正在担负着改造土匪的工作,提出要把各种会党和土匪看作我们自己的兄弟,而不是看作客人。
所以,毛泽东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农村,才会自告奋勇主动提出回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此后,他在党内的地位起伏不定,在1930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他成为排名最末的政治局候补委员,排在他前面的是后来叛变革命的臭名昭著的顾顺章。
1931年1月,召开由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操控的六届四中全会,王明在米夫的扶持下一步登天,成为中央实际掌权人,此时的毛泽东在16名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排名第15,在他后面的是顾顺章。但在7年多后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全党选择的领导人却是此时排名第15位的毛泽东!
全党为什么会选择毛泽东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根本原因就是,党领导革命数年的历史证明,只有毛泽东这样的天才人物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这一点,从毛泽东组织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作出的四个天才决定就能够证明!
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要在粤湘鄂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因为党在这四省的工作基础较好,其中,湖南秋收起义的发动、组织和领导,落到了毛泽东的肩上。毛泽东此前就已经成为党内和澎湃齐名的“农民运动之王”,他看出在人口占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中,蕴含了巨大的革命能量!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一定要依靠农民,所以必须要发动农民。8月12日,中央特派员毛泽东离开武汉来到长沙。18日,在中共湖南省委会议上,毛泽东成为省委委员、常委,这次会议制定了湖南秋收起义的详细计划。
8月20日,毛泽东代表湖南省委致信党中央,表达了要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的热切愿望。很显然,此时的他也受中央领导人瞿秋白的影响,对中国革命充满了脱离实际的乐观。此时的他,认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但随后秋收起义的实践证明,领袖同志的意见未必就对了。
此后,毛泽东开始为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开始了紧张的忙碌,四处奔走。9月5日,毛泽东在安源致信湖南省委,称,我们约定11日安源发动,18日进攻长沙。由此可见,此时的毛泽东认为中央领导人瞿秋白的意见是对的,对革命非常乐观,因而提出要攻打长沙这样的大城市。
要起义,就得有兵,这就是枪杆子。此时,刚好有一支正规军驻扎在赣湘交界不远处的修水县,是一个警卫团,团长正是叶挺独立团的团参谋长卢德铭。原来,南昌起义前夕,卢德铭奉命率部开往南昌,但当他们从武汉下到黄石时,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已经退出南昌。
而此时九江又被张发奎部队控制,卢德铭只得率部暂驻修水县,这支部队正好被准备发动湖南秋收起义的毛泽东看中。就这样,时年22岁的卢德铭被任命为秋收起义总指挥,毛泽东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成为毛泽东最得力的战友和助手。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油画)
卢德铭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在中共领导的叶挺独立团担任连长,北伐中,卢德铭屡立奇功,升为团参谋长。到武汉后,担任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参加湖南秋收起义后,他领导的警卫团成为秋收起义部队的第一团,第二团由安源工人和醴陵农民组成,第三团由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组成。
第四团由夏斗寅残部改编而成,根据起义计划,第一和第四团攻打平江,第二和第三团攻打浏阳,然后分两路包抄长沙。但在前往平江县城途中,第四团突然哗变,调转枪口袭击第一团,进攻平江的计划受挫。第二和第三团攻占醴陵县城后,遭遇强敌,不得不改取浏阳县城,但遭围。
两路出兵都遭遇失利,已经没有能力攻打长沙,起义部队不得不退至浏阳文家市。9月19日,起义部队余部聚集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由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召开会议,商讨部队接下来往何处去的问题。秋收起义遭遇的失利,已经让毛泽东此前发热的头脑迅速冷静下来了。
毛泽东清醒认识到,攻打长沙是不现实的,哪怕醴陵、浏阳这样的县城都吃不住。因为敌强我弱,不能与强敌硬拼。因此,他在会上提出“向萍乡方向退却”,以避敌锋芒,保存革命力量,这是他首个天才的决定。但仍然不少脑子发热的人嚷嚷着要进攻长沙。在会上,两种意见相持不下。
在这个关键时刻,总指挥卢德铭认为毛泽东的话有理,就赞成了毛泽东的意见,进攻长沙的意见这才被否决了,余部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向萍乡方向前进。9月23日,不幸的事情发生:从芦溪出发不久,部队进入敌人伏击圈,激战中,卢德铭不幸中弹身亡,毛泽东痛失最亲密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