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2025年2月17日晚,中医行业痛失巨擘——北京平心堂创始人张晓彤先生因病辞世,享年77岁。作为中医复兴的旗帜性人物、民营中医馆的重要拓荒者,他的仙逝是中医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弥足珍贵。

他出身名门(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二十多年来一直为中医药发展奔走呼号:2003年非典,组织专家拟出预防方,熬汤药免费发放;2006年有人反中医,组织团队公开驳斥;2015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医药法,上书长篇建言;设月犁传统中医奖,开平心堂讲习所,请名老中医、权威人士发声……他对中医行业的复兴、传承和发展的探索值得中医人永远铭记。

深切悼念中医泰斗张晓彤先生


张晓 彤, 1948年3月出生,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 1968年赴内蒙古下乡插队,1979年回京, 先后在社办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工作。

1998年,遵循先父崔月犁的遗愿,张先生创办了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传承与发展。在涉及中医药政策、中医药发展战略等问题上具有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已完成包括《黄帝内经素问》 等 18套传统经典中医古籍的编译与出版,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

他年逾古稀而笔耕不辍,为中医之崛起而呐喊,他是社会办中医行业的旗手,是中医复兴的守卫者。2018年,张先生荣获心医奖特别奖项——“改 革开放40周年”医馆界功勋人物。

0 1

非典型“中医世家”:从崔月犁到张晓彤

张晓彤的中医人生,早期受父亲崔月犁部长的影响而开启。


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左二)

1979年到1987年,崔月犁部长主持全国中医药工作已长达八年。虽然他是西医出身,但为了解中医发展现状,他跑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做实地调研,并向中央打报告“中国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离不开中医,而且一定要有很强大的中医队伍。最少应该有500万中医。”在这500万中医里,应该有100万高水平的中医,才能够解决中国老百姓的医疗、保健、养生问题。

崔部长说这个医学完全可以用“伟大”来形容,“我认为只有两样东西是中国人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并且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长期存在,一个是中餐,一个是中医。”

崔部长为恢复和建立全国的中医医院而奔波;他从牛棚里解救了很多中医老先生,让中医有了第一批老中医教授;他从国务院争取到1亿元的中医经费;他推动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条文正式写入宪法,从此,中医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等等。即使退休,他也一直支持中医,参与最多的活动都与中医有关。

崔部长为了中医药事业付出了很多很多,他开启了中医复兴的新里程,也让中国中医药事业迈过“生死存亡”的门槛。“他把中医的人才、硬件、软件都打了个基础,这样就避免了中医的灭亡。”张晓彤如是说。

崔月犁任卫生部长期间访问了几十个国家。外国人说中医很好,但是读不懂中医的书。老人家就要把中医古籍翻译成白话文,继而译成外文。旨在从学术上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介绍中医给世界。

就在崔部长的编译中医古籍项目正要开展的时候,他不幸突然去世,出书的资金也断了来源。当时,为了编译中医古籍而集中起来的中医老专家们提出:“我们用三个手指头挣钱,来出中医古籍”,这才有了后来的平心堂。

0 2

传承与革新,开民营中医品质化先河

1998年,张晓彤先生为完成父亲崔月犁部长振兴中医的遗愿,毅然辞去公职,与夫人刘敏共同创办平心堂。他提出“心平气和”的核心健康理念,汇聚京城名老中医,打造了全国首家以“中医文化传承”为内核的高端医馆品牌。


张晓彤、刘敏夫妇

平心堂的品牌含义取自“平心静气不得病”。“我们中医是治人的,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心平气和,天天不开心,肯定会生病,所以我们就起了个“平心堂”。

平心堂不是为了开医馆而开医馆,而是为了满足崔部长发扬中医文化的夙愿,更是为了他那一代中医人共同的心愿才开的医馆。

平心堂在医馆经营上开了许多行业先河,比如大夫不拿药费提成。用平心堂一位出诊教授的话说:“我们中医看病号的是脉,不是号的口袋。我开方的时候不能考虑处方里的提成,不然我的心就乱了。”

平心堂也尽其所能地回馈他们的大夫。为了让大夫看病没有后顾之忧,平心堂做了很多工作:为年老的大夫或者门诊量大的大夫配备医助,在大夫照顾患者的时候,由医助来照顾大夫,或斟茶倒水,或提醒休息,让大夫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中医大夫走上传统中医之路,平心堂设置了“月犁传统中医奖”,评判标准为:医德高尚,在患者中有较好的口碑;必须是铁杆中医,完全用中医理论方法治病;复诊率必须达到70%以上;就诊人数必须达到预订人数的80%以上。

平心堂的大夫肖相如对“月犁传统中医奖”大加赞赏:“很多中医奖项都是“申报制”,最终是鼓励大家去申请奖励,而不是鼓励大家真正地去做学问。而月犁奖的提名制让获奖者在获奖之前是不知情的,没办法去搞一些歪门邪道,是鼓励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

为了培养员工的医德,张先生要求每个平心堂的员工都要学习背诵《大医精诚》。创办平心堂第一天就对员工说:“你们怎么对待你们的家人,就怎么对待患者。”


张晓彤先生用优和文化管理平心堂,让员工之间互相看优点,每周都要提交自己和工作伙伴的优点。他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在企业员工中开展朗诵和书法比赛活动,培养员工的传统文化素养。

0 3

奔走疾呼:中医传承的燃灯者

本世纪初,张晓彤的名字才渐为中医圈内人熟知。他的名气,却非源自他是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的儿子,而是源自近些年来他以民间中医从业者身份,时时为中医药发展奔走疾呼发出的响亮声音。

张晓彤先生不仅是医馆经营者,更是中医文化的捍卫者。他推动中医药立法、设立“月犁传统中医奖”、创办讲习所,为中医正名不遗余力。2003年非典期间,他组织专家拟订预防方并免费发放;面对“反中医”浪潮,他率团队公开驳斥,以行动守护中医文化根脉。

面对中医西化之顽疾腐蚀着医、教、研、药各个领域,张先生按耐不住:

“某次我在中医大学讲课,我说你把大礼堂全部摆满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用来测张三、李四谁生气了?这测得出来吗?不能。但中医一号脉不就知道了吗?可是到了今天中医自己也喊起“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来了,中医西化到了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地步,自己开始刨自己的根了。”

当下,中医热的浪潮滚滚而来,政策松绑迎来了中医发展的“春天”,张先生却对“政策”有了更深层的解读:

关于中药管理,他深切体会“中药从审到批、管,用篮球的规则来裁判足球。药监局对中药的管理全部西化,没有一点中医的色彩,用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办法来扼杀中药。”

关于价格政策,他举了个现实的例子“中医接骨痛苦小,疗效高,却百十元;西医手术动辄上千。很多老大夫的子女都不学中医,人家子女说您的病人不少于几十万人,从医几十年,您有什么?您穷了一辈子,还让我们也跟着穷一辈子?中医不能先富起来,凭啥让年轻人来学中医?”

关于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接轨”成为院校对中医发展方向的理解,张晓彤说,现在喊着中医现代化、标准化的人都是中医毕业生,都是圈子里的人在折腾。

中医是中国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庇佑中华民族生命的守护神,中医的命运从上一代人的手里托付给一代人。面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不尽人意,他总是警示:不能让你我成为见证中医药衰亡的一代人!

04

悼念与继承:中医人当砥砺前行

作为中国社会办中医行业的重要旗帜人物,张晓彤先生也是《医馆界》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张晓彤先生和夫人刘敏主任曾多次参与医馆界举办的行业会议,以犀利观点启发后辈。自2018年至今,医馆界曾三次组织长城医馆学院馆长营学员去平心堂参访学习,现场感受张先生为中医之殇振臂高呼,不要做药品提成,不要这么做,损害我们根本,更像一场教育之旅。张先生说:“看到中医民间有这么多生机勃勃力量,我感到非常开心。”



张晓彤先生赠予为长城医馆学院的自创篆印

张先生曾说:“民间中医的酸甜苦辣,我最懂。”这种共情与支持,让我们在探索中医馆现代化之路时倍感力量。

张晓彤先生的离去,是中医界的巨大损失。他的一生,是中医传承的缩影,每一步都凝聚着对传统的敬畏与革新的勇气。

作为后辈,我们当铭记先生的教诲:

坚守中医特色:以疗效为本,抵御西化浪潮;

培育青年力量:传承经典,培养“有德有术”的新一代中医;

推动行业共荣:打破壁垒,凝聚民间与体制内的智慧。


张晓彤先生曾说:“平心静气不得病。”可他却为中医事业燃尽了最后一丝心力。他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若有来生,我还做中医”。今日我们含泪送别,惟愿以先生之志为炬,继续照亮中医复兴之路。

谨以此文,致敬张晓彤先生!

张晓彤先生千古!

《医馆界》编辑部
2025年2月19日


深切缅怀!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医馆界 ” ,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