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一处奢华酒店内,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即将进行会晤。特朗普总统也宣布,他将很快与普京总统会面,就恢复美俄全面关系展开深入谈判。与此同时,美国副总统杰伊·万斯的一番言论引发深思:“仅由欧洲国家组成的维和部队效果有限,难以有效遏制俄罗斯。”因此,一些美国官员建议,除了欧洲国家外,中国和巴西也应派遣军事特遣队前往乌克兰,协助建立缓冲区。



这一建议迅速被媒体广泛报道,英国《经济学人》引用美国官员的话称,在乌克兰实现停火的情况下,派遣外国维和部队,包括中国和巴西等非欧洲国家的军事人员,换言之,他们希望中国“背书”,为这场战争的最终收场提供“国际公信力”。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月18日的记者会上用四个字作出回应,我们对假设性的问题“不作评论”,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是公正的,我们已经在多个场合重申过中方的上述立场。



美国不愿派兵,欧洲力不从心,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妙招”:拉中国和巴西进来,一起去乌克兰“维和”。这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

中国该不该去?答案显而易见。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自己不去?为什么欧洲撑不住了才想起中国?



美国这一提议,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目的。

首先,美国想推卸自身责任。

2月17日,在巴黎的一场会议上,欧洲领导人焦头烂额地讨论如何派遣维和部队进驻乌克兰。按理说欧洲作为乌克兰最直接的盟友,理应承担主要责任。但问题在于他们没钱、没兵、也没胆。美国早已明确表态:“不会派兵。”这让乌克兰的维和任务变得异常棘手。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甚至提出,停火分界线至少需要10万大军驻守。按照目前俄乌战线3400公里的长度,意味着每公里需要驻扎30名士兵。欧洲真的有这么多兵力可以长期驻守乌克兰吗?



美国心里很清楚,欧洲国家尽管有参与维和的意愿,但其自身实力和资源都较为有限,要独自承担起如此大规模的维和重任,实在是力不从心。而美国自身呢,出于国内政治局势的考量,比如面临着不同政治派别的博弈以及民众对海外军事行动的态度等,同时战略重心也有所转移。

例如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等,不愿大规模出兵乌克兰进行维和。显然光靠欧洲不行,美国又不愿意出兵,于是他们才试图拉中国下水,但问题是中国没有义务去填这个坑。



其次,美国企图制衡俄罗斯。

我们完全可以料想得到,未来乌俄边境必然还会有不少摩擦,到时候维和部队的处境会相当不妙。鉴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到时候我们会很难做。同时,美国试图以此对俄罗斯形成某种牵制,一旦俄罗斯有任何被美方认为 “不利于和平” 的举动,中国维和部队的存在或许能让俄罗斯有所顾忌,从而达到美国进一步制约俄罗斯,同时又能挑拨中俄关系的目的。



再者,美国想消耗中国实力。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美国的军工企业订单暴增,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仅2023年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就高达750亿美元,而这些资金最终都流回了美国军火商的口袋。美国还趁机从乌克兰拿到了稀土开采权,特朗普政府与乌克兰达成了一项“稀土换援助”协议,总价值高达数千亿美元。

美国赚得满嘴流油,现在却想让中国去维和,帮他们擦屁股?这算盘打得太响,响得让人不禁想问一句:你们自己不去,凭什么让别人上?



更何况,目前乌克兰的战局远比表面看上去复杂,波兰国家安全局的卢科夫斯基直言,乌克兰的维和任务可能要持续十年以上。十年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任何介入的国家,都要长期承担巨大的安全、经济和政治成本。

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国际事务中不断对中国进行遏制和打压。中国一旦派兵前往乌克兰维和,必然会投入大量军事资源和外交精力,从而分散在东海和南海核心区域的注意力,缓解美国在这些区域的战略压力。而且长期担负维和任务,将消耗财政资源,中国在乌克兰又没有切身利益,这些开支会延缓其他战略目标的推进。俄乌地区局势复杂,维和任务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美国希望借此让中国陷入复杂的地缘政治泥潭,分散中国在自身核心利益和发展方向上的注意力与资源,阻碍中国的发展步伐。



当美俄在沙特搞“小圈子”,欧洲在巴黎开“吐槽大会”时,中国却默默铺开了一张更大的棋盘。

王毅外长最近的金句堪称经典:“和平不是某些国家的专利,安全更不能搞集团对抗。”这句话看似温和,实则一巴掌扇在了美俄脸上——你们关起门来分利益,问过国际社会吗?

问题是和平的代价,凭什么让那些没参与战争、没从战争中获利的国家来承担?乌克兰的局势归根到底,是美西方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国的立场一直很明确:尊重各国主权,支持和平谈判,但不介入军事冲突,更不会被某些国家利用去填战争的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