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榆林市市场主体保有量突破39.3万户,同比增长4.9%;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100%,投资完成率为102.4%;“一码管地”“一码管房”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全面推广……

2024年,榆林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拓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以推进项目审批、部门协同、服务企业、一网通办、民营经济发展、政务效能提升“六个新突破”落地见效为抓手,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不断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市民在榆阳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2024年12月16日摄,资料图片)。

其间,榆林坚持以“红蓝章”落地见效推进项目审批实现新突破,针对部分审批事项互为前置问题,细化制定“红蓝章”审批事项清单,推行“蓝章”提前预审、“零条件”容缺受理等模式,实现审批事项并行办理,以“红蓝章”模式为300多个项目办理审批手续,重点项目平均压缩审批时间约6个月。扎实开展“标准地”“亩均论英雄”等改革,“多规合一”检测辅助3000余个项目精准选址选线,按“标准地”方式出让工业用地1.4万亩,重点项目涉文物行政审批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

聚焦以常态化联审联批推进部门协同实现新突破,榆林针对部分审批事项周期长、关联度高、办理复杂等问题,全面强化“审批大厅”职能,建立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清单制度和项目审批信息互通机制,市政府每两周召开一次重点项目、城市更新、财政评审等联审联批会,有效推进1000余项审批手续快速办理。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推行环评“打捆”审批、水电气暖等“一站式”报装,实现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三证合一”,全面提升服务企业、项目的整体效能。


资料图

以全流程帮办代办推进服务企业实现新突破方面,榆林针对重点项目手续办理不系统、流程不熟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积极推行“项目管家+三级代办”服务模式,将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全部纳入全程帮代办,在用地、用林、文物、环评等领域开展“一对一”提前服务,真正做到“一个人跑到底、一个人抓到底”。常态化开展“项目警长”“税务管家”、工业科技特派员、跨境贸易“一企一策”等精准服务活动,依托“百名科长下基层”、营商环境“体验官”等活动切实为企业、群众解决难点堵点问题超200个。

在以打通数据壁垒推进一网通办实现新突破工作中,榆林针对部门单位间存在的“信息壁垒”“数据孤岛”问题,全面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通市级专网14个,与7个中省级专网实现数据对接,行政审批70类数据需求全部回流成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占比超过95%。全面实现居民“刷脸办电”、企业“一证办电”、公积金贷款“掌上办”、不动产抵押登记智能秒办等多场景应用,在全省率先实现12345热线平台与“陕企通”数据互联互通。

围绕以“三进一带”活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榆林坚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建立扶持民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推行招标计划提前发布等制度,市本级政府采购领域预算金额超15亿元的项目全部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承诺代替投标保证金制度,全年累计释放流动资金73.34亿元。精心组织民企走进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浙江榆林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训基地、现代煤化工和制造业产业链,建立“非约束性”国企带民企机制,引导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拓新市场,让民营企业在榆林有舞台、有事业、有地位。


资料图

2024年,榆林还坚持以“大厅之外无审批”推进政务效能实现新突破,针对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多次跑问题,强力推进“大厅之外无审批”,89项新增事项进驻市级政务大厅,602项政务服务事项开展周末延时服务,“跨省通办”事项增加至280项。全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整合多个事项推出二手房过户、企业开办等“套餐式”服务,开启政务服务从“只进一门”到“只到一窗”的深刻转变,切实让群众少跑腿、企业少跑路、办事不求人。

记者 闫景 实习生 罗媛媛

编辑 叶蕊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