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拉美之行,本来没打算去日本,后来临时决定,顺路去一趟。考察一下日本,看看这几年的变化。

日本的Zipair航空给我留下2个印象。

首先,空姐。与中韩相比,日本空姐的个头还是偏矮,标志性的O型腿,代代相传,简直就是日本的象征。

其次,干净。日本人的飞机,整洁程度真是没话说,堪称世界第一。感觉都是对比出来的,去日本之前,我在拉美待了一个多月,相比之下,日本完全属于另外一个层次。


奶油菠菜意大利水饺

Zipair上的餐食要自费购买,我在飞机上吃了两顿正餐,还买了2瓶饮料和零食,一共花了160元人民币。但价格不算贵,质量远超美国航空。其中一个日式西餐是「奶油菠菜意大利水饺」,打开一看,就是一团糊糊,但吃起来却味道不错。日本人对西餐的改良,恰到好处,适合中国人胃口。

问题是点餐方式很别扭,每次都必须输入信用卡信息,飞机上网络很差,操作费时费力。

中国的电子支付,只要输入一次银行卡信息,保存在第三方,以后就不需要重复输入。而日本的电子支付依然走美国人的老路,第三方支付没有普及,多数情况下,都要重复输入银行卡信息。而商户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参差不齐,每次输入,我都担惊受怕。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缺点,就是「退款延时」。比如,因为网络不好,我在飞机上重复付了两次钱,虽然空姐说,已经在后台给我退款,但到底有没有退款成功,需要过一个礼拜才知道。如果没有成功,我都不知道怎么投诉。而我们的电子支付,付款退款都即时完成,银货两讫,效率高,毫无争议空间。

有仇不报非君子

那一班飞机很空,很多座椅,一整排就坐了一个人。飞机平稳之后,我看到一个白人,躺下来睡觉,空姐视而不见。其实,这种做法很普遍,很多航司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既然别人这么做,我也有样学样,躺着总比坐着舒服。我躺下还没多久,一个空姐就跑过来,一脸嫌弃地说,请系好安全带。

系上安全带,我还怎么躺?这不是故意刁难么?

我说:后面的人也躺着。

她犹豫了一下,说:那也不行。

我只能起身。

然后,她很客气地对那个白人说:请系好安全带。说话的口气,就像换了一个人!

我的原则向来都是,有仇不报非君子。



第二次点餐的时候,也是那个空姐负责,因为网速太慢,我恶狠狠盯着她说:你们的支付手段太落后。

她一脸错愕,用英语说:我们接受credit card(信用卡)。

她的英语是纯日式发音,学过日语的同学,可以脑补クレジットカード。她的话我听懂了,言外之意是,信用卡已经是最先进的支付手段,还有什么更先进呢?

我假装听不懂,她不得不放慢语速,重新说了一遍。

然后,我依然抱怨,网络太差劲,我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看得出来她也很沮丧,但也只能拿着我的手机,帮我来操作。

每输入一次,就包含十几个字母的姓名拼音,16位的信用卡号,4位的年月日期,还有3位密码。成功还好,一旦弄错任何一个,就会导致付款失败,然后就要重新输入一次,她试了2次才成功。

我故意拿出一张用得最多,字体模糊的信用卡,她眯起眼睛,费力辨认的样子,让我差点笑出声来。我知道这是航司的技术问题,与她无关,我就是找她出口恶气。就是要她服务她不喜欢的人,明明很反感,却不能不做的样子。



不过,这里必须有提醒,在国外可以用比较气愤的态度,去抱怨具体问题,但千万不要用脏话人身攻击。尤其是「马鹿野郎」这种话,中国人都会说,但必须忍住!否则很容易吃官司。我可不是吓唬人,前段时间,一个中国游客在新加坡骂人,结果就被告上法庭了。

我的抱怨,大概被她的领班看见了,就换了一个人给我服务,新来的空姐,态度就非常好。我也是一个劲夸她,这就叫礼尚往来。

后来我想,冤冤相报何时了,我英语还可以,能找她出气。下一次,她遇到一个不会外语的中国人,可能把这口气给补回来。这就是人性,正所谓恶意螺旋,敌意循环上升。

说句实话,海外的中国旅客,尤其是团队客,素质确实有待加强。声音大、不排队、飞机没停稳就急着取行李,都是常见的问题。加上他们大多不会外语,就更有可能在国外产生摩擦。

日本空姐也许经常接触中国团体旅客,负面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泄出来。

所谓的素质,都是工业文明下,长期城市生活而形成的习惯。但中国的老年人,前半生都生活在农业社会,让他们立刻与国际接轨,也是强人所难。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需要至少两代人。相比之下,现在年轻一代人就好多了。



活化石

一晃,好几年没有来日本了,这段时间,中国日新月异,而日本却像一个化石,一如既往。有些东西,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在中国出现,就已经被淘汰,而在日本却依然活得很好。

比如说,在日本,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外货两替」,也就是外币兑换机,有中文、韩语、日语、英语,四种语言,塞入外币就会吐出日元,每次都会有一堆硬币,很麻烦。最关键的是,汇率很不划算,比如说,当日实际汇率为1人民币=20.55日元,而机器上只有19.15,手续费几乎是10%。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日本最好的取现方式就是ATM,不仅汇率不吃亏,有些银联卡还没手续费。



ATM这玩意在中国几乎要绝迹了,但在日本依然蓬勃发展,功能越来越多,包括但不限于:存款、取款、汇款转账、余款打印、存折记录打印、活期转定期、购买彩票、存折满页更新、外币存款取款、银行卡密码变更、公用事业费支付……

找钱机

我去一家日本西餐厅,名字很长「君のハンバーグを食べたい」,吃了一份牛肉汉堡铁板意大利面,又是一个经过日本改良的特色西餐,服务不错,至少在表面上,态度很好。


牛肉汉堡铁板意大利面

和其他日本餐厅一样,不管大小,总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结账。一个日本小妹对我说:2000日元(95人民币)。

我掏钱给她,她指了指我眼前的一个机器。

我没见过这玩意儿,一脸蒙圈:what`s that ?

她磕磕巴巴地说:moneyputin


找钱机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找钱机,我塞入纸币后,机器就开始运转,一顿操作猛如虎,窸窸窣窣、霹雳啪嗒,最后,吐出一堆硬币,我费了好大劲,才把硬币一个一个抠出来。

临走的时候,收银员对我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笑容,好像是一个城里人,对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展示善意。

仿佛在说:「你真棒,一次就学会了!」

我知道,她的笑容绝无恶意,我的感觉五味杂陈。在面对这些功能复杂的日本「机械」时,我真不知道,这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



东京国立博物馆

我们的博物馆,一般提前网上预约,就算买票,也是微信、支付宝,一键完成,非常方便。

日本最大的国立博物馆,可以在官网买电子票,但不出意外,流程非常复杂,跟做户口调查一样。需要输入姓名、地址、email、密码、出生日期、性别,还要本地电话号码,这些也就忍了,最后还要输入信用卡信息,实在不放心。

于是,我就去现场买票。购票处人山人海,日本人居多。

特意问了一个当地人,今天难道是节日吗?

对方的态度非常好,肢体语言非常日本,举起手臂,做交叉状,说,不是!

我又问,为什么不买电子票?

她说:不方便,还是现场购买比较放心。

现场也有自动售票机,但购票者以老年人居多,操作很缓慢,时不时还需要互相交流,甚至需要他人协助,目测,平均每人耗时大约3~5分钟。

于是,我果断去人工售票处,排队20分钟,花费1000日元(50人民币),买了一张票。



传真机

油管一个日本节目,讨论中日两国的产业差距,在评论区里,我看到一段中国人留言,让我十分震惊:

我是一名在日本铁路公司工作的中国人,很难相信我们仍然通过传真进行交流。现在已经是2025年了。一遍又一遍地在同一张纸上手写,画面变得模糊。公司正在推广DX,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有意改变这一现状。

在这段话中,“DX”是“デジタルトランスフォーメーション (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缩写,即“数字化转型” 。

万万没想到,日本人还在高频使用传真机。



AI时代

日本富士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几个一脸茫然的老男人,围着一个青年人,讨论关于AI的问题。节目中,有一张图,让他们很焦虑,数据显示,中国和美国的AI使用比例分别为56.3%和46.3%,英国为39.8%,德国为34.6%,而日本则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仅为9.1%。

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迷茫和无奈,日本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国家,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非常低。

写在最后

去日本之前,我看了不少资料,都说,日本这几年经济复苏,2024年底,失业率为2.4%,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

到了日本才发现,就业率确实高,几乎看不到流浪汉。但在我看来,当地有大量的「无效就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收银员。我在东京的那几天,花在排队结账、买票上的时间,比我在中国一年的总和都多。日本人口不到中国的10%,收银员人数可能比全中国都多。

再举一个例子,上面提到的ATM,在中国这个产业已经快消失了,但在日本,依然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制造、配送、保养、维修,带动大量就业人口。

但这些就业有什么意义吗?迟早要被时代淘汰。

日本人总能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比如说,美国航司的卫生是80分,那么中国就是90分,日本就是100分。卫生这种事情,花点力气,做到90分也就可以了。日本人非要做到100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小事情上太认真,就可能影响大局观。

美国人善于0~1的突破,中国人善于1~99的量变,而日本人善于99~100的一根筋死扣到底。等日本人做到100分的时候,中美两国已经换赛道了,日本人只能一眼茫然,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