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高温曾致使苏丹所有学校暂时关闭,而连年的洪水灾害更是淹没了苏丹近半的土地,雨季的到来更是让苏丹的交通陷入瘫痪,与外界隔绝。
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协助苏丹建设大坝,甚至企图“切断”世界上最长的尼罗河,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美日两国直言: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中国却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美日两国坐等看戏,却没想到几年后,他们却被狠狠地打了脸!
“不可能”的工程
作为非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苏丹拥有广袤的187.8万平方公里土地。
由于位于撒哈拉沙漠,苏丹的气候极为干旱炎热,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如同一道看不见的壁垒,严重阻碍了苏丹的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苏丹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但他们却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一水资源,甚至在暴雨季节常常遭受洪水的侵袭。
尽管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苏丹并未放弃自我救赎,积极制定发展规划。
在这一规划中,最关键的项目便是麦洛维大坝工程。
该项目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尼罗河的水资源,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并为农业灌溉提供保障,然而,在尼罗河上建造如此规模的大坝,技术难度和挑战是巨大的。
尼罗河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特点,加上工程的规模和复杂性,使得这个项目成为世界级的难题。
苏丹在计划出炉的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自己的“老大哥”美日,向他们寻求帮助。
但苏丹没想到的是,美日在勘察了这个项目的难度之后,果断拒绝了苏丹的请求,并在国际上宣称,在苏丹的自然条件下,完成这样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是“不可能的任务”。
一时间,欧洲许多国家都因为美日的言论而拒绝了苏丹的请求。
无奈之下,苏丹只能向全球发出招标,希望能找到帮助自己国家的人。
2003年,苏丹政府向全球发出招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5家国际公司参与竞标,经过一番观望和角逐,这个被许多国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项目,最终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
而这一决定,也彻底改变了苏丹的命运。
沙漠中的奇迹
实际上,中国与苏丹的合作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60年代,两国就开始了经济技术合作。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
因此,当苏丹在国际上寻求帮助时,中国企业主动向苏丹伸出了援手。
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在竞标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其在大型水利工程方面的丰富经验。
三峡大坝等国内重大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中国企业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3年6月,中国企业与苏丹政府正式签订合同。
仅仅一个月后,这个被许多国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就正式开工了,中国工程师们带着必胜的自信和决心,开始了这场与尼罗河的“较量”。
虽然我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麦洛维大坝的建设过程中依旧充满了挑战。
苏丹的高温环境给施工带来了巨大困难,在气温常年高达40℃以上的环境中,混凝土极易开裂,影响工程质量,此外,大量建筑材料的运输和存储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工程师们没有放弃,想尽办法克服这些困难。
他们采用先进的混凝土保湿技术,在混凝土表面喷洒特殊的保湿剂,并用塑料薄膜覆盖,有效解决了高温环境下混凝土易开裂的问题。
为了解决材料运输和存储问题,中国工程师们建立了完善的物流系统,他们在工地附近建立了大型仓库,并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炎热的沙漠中,中国工程师们挥洒汗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最终,他们的努力获得了回报,2009年3月,大坝主体工程顺利完工,2010年4月,10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标志着这个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圆满竣工。
世界为之震惊
麦洛维大坝的建成对苏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善了苏丹的电力供应状况。
大坝的总装机容量达125万千瓦,相当于苏丹原有发电量的两倍,这不仅满足了苏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还使电价降低了25%-30%,惠及广大民众。
除此以外,麦洛维大坝还为苏丹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大坝的水库库容达140亿立方米,可以灌溉400公里范围内的农田,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苏丹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更重要的是,麦洛维大坝的建成直接惠及了400万苏丹民众,它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还促进了工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苏丹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很快,麦洛维大坝项目成功的消息就在国际社会上传开了。
美国和日本等国的专家对此十分的震惊,但此时此刻,他们也不得不对中国的实力刮目相看。
国际媒体也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报道中国企业的卓越表现。
对于非洲国家来说,麦洛维大坝的成功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它展示了中非合作的巨大潜力,激发了更多非洲国家寻求与中国合作的热情。
中国基建的全球足迹
麦洛维大坝的成功只是中国在苏丹水利建设中的一个缩影,随后,中国企业又相继承建了多个重要水利项目,进一步巩固了中苏合作的成果。
罗赛雷斯大坝加高工程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于2008年开始,2015年12月竣工,通过加高工程,水库的蓄水量增加了40亿立方米,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个重要项目是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这个项目于2010年5月开工,2018年7月全面投产,它的建成惠及了苏丹三分之一的人口,对改善当地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三个项目被苏丹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在苏丹的水利“三部曲”。
它们的综合影响是巨大的,据统计,三个项目占苏丹水电总装机容量的95%,彻底改变了苏丹的能源结构。
2019年,这些项目甚至登上了苏丹100苏丹镑纸币的背景,成为中苏友好合作的象征。
但实际上,麦洛维大坝只是中国基建“走出去”的众多成功案例之一。
在全球各地,中国企业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足迹。
在巴基斯坦,中国企业建设了瓜达尔港,在斯里兰卡,中国企业承建了普特拉姆电站,在阿尔及利亚,中国企业又承建了世界第三大清真寺。
除了这些建筑以外,中国企业还参与了很多地方的基建,帮各地的人民解决了很多问题。
结语
麦洛维大坝项目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的基建实力,它不仅改变了苏丹的面貌,也为中非合作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这个被许多国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在中国企业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展示了中国在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卓越能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麦洛维大坝这样的成功案例。
这不仅将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谱写新的篇章,中国基建的故事,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演绎,续写“不可能”的传奇。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