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19日电(记者勿日汗、张丽娜)当你还未走出内蒙古的地界,但耳畔却满是东北话,请别怀疑自己的耳朵,你就是在东北。以为东北地区只有黑吉辽三省?其实不然,东北地区还包括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区。这里的语言、饮食、习俗等与东北三省犹如“孪生兄弟”,但又别具内蒙古特色。

  “嘎哈呢”“瞅你咋地”……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活的人们,一开口便是地道的“东北腔”。东北方言本身有不同分支,内蒙古东部地区各盟市的口音通常与相邻的外省口音相似。比如,通辽方言就与相邻的辽宁阜新等地方言属于同一体系。通辽人在外地,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辽宁人。

  历史上,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居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近代“闯关东”移民潮,进一步强化了方言的趋同性。可以说,这一口“大碴子味”里蕴含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交融史。

  内蒙古东部人的餐桌也与东北人高度相似,大米是绝对的主食,玉米面、高粱米作为补充,与内蒙古西部“无面不欢”的饮食习惯形成鲜明对比。腌制酸菜、自酿大酱是这里人们的生活传统,锅包肉、地三鲜、尖椒干豆腐……是这里家常菜馆的主打菜品。不仅如此,这里的菜品还有着东北菜的核心特征“量大管饱”。与东北三省不同的是,这里的饮食多了奶茶、奶酪、手把肉、风干牛肉等草原特色。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秧歌队在街头表演。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火炕、秧歌、二人转……内蒙古东部与东北还共享着不少文化符号。农村的砖瓦房与东北民居如出一辙,屋内标配大火炕,冬季烧火取暖,夏天铺席纳凉;春节的街头也少不了红绿绸缎飞舞的秧歌队,锣鼓声与二人转遥相呼应。这里流传的二人转不仅保留着东北二人转的传统,还巧妙融入了蒙古族民歌的曲调。

  其实,内蒙古东部与东北的关联还隐藏在历史深处。距今约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赤峰就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也是发祥地。赤峰境内已发现70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而辽宁境内也发现了红山文化重要的祭祀遗址。

  在地理、历史、人文方面与东北三省有着紧密联系的内蒙古东部地区5个盟市,2007年被纳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范围。近年来,他们与东北三省一同在东北全面振兴中承担起重要使命。

  下次若有人问:“内蒙古人是不是都住蒙古包?”不妨告诉他:“去东部看看吧,那里有火炕、酸菜和东北话,藏着另一版本的‘东北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