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的首次授衔时,各个军衔都是按照资历战绩贡献等排名的,级别也是按照军衔的高低相对应,但是又一位将军碑授予大将军衔,可是却拿着元帅级别的工资。
他就是十大将之一,鼎鼎大名的张云逸,毛主席之所以让他以大将军衔拿着元帅级别的工资,主要是他的资历竟然比朱德还要老。
张云逸的战斗生涯贯穿了中国近代史,从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再到抗日战争,他战功卓著。
17岁时,他便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逐渐变得腐败无能,这让张云逸深感无奈与迷茫。而在此时,共产主义思想走进了他的视野,他深刻认识到,唯有共产党能够拯救中国,于是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张云逸在新四军中地位颇高,仅次于陈毅和刘少奇,堪称新四军的第三号人物。照此发展态势,在解放战争中,他极有可能继续大放光芒。
然而,1945年,华东局向中央发出一份电报,在电报里,华东局给张云逸安排了一项“新工作”。在国家急需战争人才的紧要关头,本应在前线带兵作战的张云逸,却被调去从事后勤工作。
许多人因从事后勤工作而减少了战绩,开国上将洪学智便是如此。当然,还有像开国大将粟裕,他论资历原本远不及他人,却在解放战争中凭借赫赫战功声名远扬。远离一线作战部队后,张云逸自然失去了诸多立下大功的机会。
但后勤工作对于战争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后勤保障,即便再强大的军队也无法正常作战。就这样,张云逸从一位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将军,转变成了坐镇后方的“粮草将军”。
在授衔时,由于在解放战争中未能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张云逸最终没能获得元帅军衔。不过,毛主席始终铭记他的无私奉献,以及后勤工作在解放战争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批准张云逸享受元帅待遇。
张云逸不仅威望极高,在家风方面更是以身作则。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广西省委书记等职务,但因年事已高,1952年因病退休。
当时,北京有一所专门的干部子弟学校——“八一小学”,有人建议张云逸把儿子送去那里读书,张云逸却表示:“离家最近的北池子小学就很不错,没必要非得去干部子弟学校。”
张云逸注重培养儿子俭朴的习惯。张光东就读的小学旁边有个豆腐坊,张云逸就让儿子把没用的豆腐渣带回家,晚饭时做成一道白萝卜拌豆腐渣的菜,这道菜里没有一滴油,味道十分清淡。
在父亲的教导下,张光东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从不依靠父亲的关系为自己谋取便利。毕业分配时,他本可凭借父亲的关系分配到条件更好的北京,却从未透露自己的身份,最终选择去了四川的大山里。
11月19日,张云逸与世长辞,张光东悲痛万分,他感慨道:“回想起来,我甚至都没有好好和父亲谈过心,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同时,张光东也感到庆幸,因为父亲将一生的优良品质都传承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