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为争取苏联国防新技术援助,1957年9月7日,以聂荣臻元帅为团长的代表团飞往莫斯科与苏联进行合作谈判。双方各自组成了军事、原子能、导弹、飞机和无线电5个小组,分头进行谈判。终于在1957年10月15日,双方签署了一个《国防新技术协定》。

具体到导弹技术,规定苏联在1957至1961年底,向中国提供4种导弹的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这四种导弹是P-2近程地对地导弹、C-75地对空导弹、C-2岸舰导弹,和K-5M空空导弹,苏联派遣专家帮助进行仿制;帮助进行导弹研制、试验靶场的工程设计,并提供重要设备;增加接收导弹专业留学生的名额;提供两个连的岸舰导弹装备,帮助中国海军建立一支导弹部队。



“两弹一星”保家卫国

《国防新技术协定》标志着苏联正式同意提供大规模的国防新技术援助,意义重大,太重要了,不但为“两弹一星”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包括飞机、军舰、潜艇等等,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现代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仅仅是刚才介绍的4种导弹,就让我们的导弹事业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P-2导弹就是镇国重器“东风”系列的鼻祖;C-75导弹的另外一个名字知名度更高,就是萨姆-2导弹,它是我们的红旗防空导弹系统的鼻祖;K-5M空空导弹,我们在它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制胜天空的霹雳家族空空导弹。

C-2舰舰导弹,苏联向我们交付的时候,还是苏联的秘密武器,都没有公开露过面,西方国家也只是通过侦察照片,知道有这种导弹存在。导弹就像一架小号的米格-15战斗机,射程远、威力大,老毛子说是为了打航母设计的,射程达到100公里。



B-1-P岸防炮

1958年的时候,我们海军岸防部队的顶流武器,只是1955年苏联从旅顺港撤军时,留下的4门B-1-P型180毫米岸防炮,最大射程37公里,炮弹重量97.5公斤,那时候我们只能依靠这4门岸防炮镇守渤海湾。苏联说C-2都能打航母,那我们肯定喜欢呀。

以前介绍过,中俄都不具备美国海军那样庞大的海上舰队力量,尤其是美军11个航母打击群,过去几十年一直称霸大洋。为了对抗美国航母打击群的优势,中俄都非常重视反舰导弹,尤其重视反舰导弹的射程和速度。但是仿制C-2岸舰导弹却遇到了问题,原因是工业基础差、技术不过关,设计的雷达接收机和喷气发动机质量不稳定,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还好,《国防新技术协定》之后,我们和苏联又签了一个被称为“三弹三艇”的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542岸舰导弹、544舰舰导弹、1060潜地导弹,以及,提供629艇、205艇和183P艇技术。

在1060潜地导弹的基础上,我们后来研制出大名鼎鼎的潜射型巨浪系列洲际弹道导弹。542岸舰导弹就是前面说的C-2岸舰导弹,544舰舰导弹就是前面说的P-15冥河导弹,北约编号是SSN-2。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海军发射冥河导弹,击沉了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让冥河导弹震惊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反舰导弹击沉军舰。



P-15“冥河”反舰导弹(北约编号:SSN-2)

很多网友被导弹型号和编号弄得晕头转向。这里普及一下基础知识,各国对同一款导弹叫法不同,P-15是苏联的编号,SSN-2是北约的编号,冥河是P-15的绰号,544是我们当年为了保密给P-15定的代号。这些不同的编号、代号和绰号,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儿。了解了这个背景,就没必要为不同的名字犯晕了。

仿制C-2岸舰导弹不顺利,现在有了P-15冥河舰舰导弹,那就比较一下两个导弹谁好使,谁好用就先研制谁。怎么比呢?找一艘靶舰打靶,看谁打得准、打击效果好。

靶舰是两艘大清朝买的炮舰,排水量740吨,是号称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在1907年从日本川崎重工买回来的,当时都50多岁了。这两艘经历过北洋时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爷舰,将见证C-2和P-15谁的能力更强。

1960年第一次打靶,贺龙元帅也去了,结果,C-2打出去就不知道飞哪儿去了,打了好几枚,只有一次命中,也只是把老爷舰砸了一个大窟窿。P-15命中效果就好多了,首长也很满意,于是就定下来仿制P-15为主攻方向,1961年仿制C-2项目下马,队伍全面转到仿制P-15冥河舰舰导弹项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是——,仿制P-15同样不容易,其实“两弹一星”、飞机、坦克、军舰,哪一个项目都面临着天大的困难。根据“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只是帮咱们按照设计图纸制造导弹,不负责传授导弹设计知识。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指导我们生产导弹,根本不告诉我们导弹的设计原理、怎么设计导弹,苏联派来的专家也基本上都是工厂生产和制造工艺方面的专家,他们对导弹理论和设计原理也懂得很少。

如果我们不掌握导弹的设计原理,就不能自行设计,那么苏联专家一撤,我们这边就会立马趴窝,这肯定不行呀。在仿制导弹之前,我们已经仿制过苏联的飞机、坦克、雷达等武器装备,就是这种情况,都没有达到自行设计的程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吃到鱼,还要学会怎么打鱼,以我们的智慧,已经有了经验教训,那绝对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聂帅指示要求:“在仿制每一类型导弹的时候,包括弹道导弹、防空导弹和反舰导弹,都要吃透它的设计理论。仿制成功后立即开展自行设计,并且自行设计的指标要更高。”。

意思是,不仅要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仿制出来导弹,还要在仿制的过程中学会怎么设计导弹,能够自行设计技术指标和性能更好的导弹。



各位要知道,聂帅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国际政治的影响,对老毛子看得是透透的。聂帅不仅长期和苏联打交道,为了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聂帅可是在苏联待过一个多月的。两国关系好的时候,老大哥帮我们再多,他都不嫌多;两国关系不好的时候,老大哥他是一个专家都不会给我们留下的。果然,这四种导弹的样品、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还没给完呢,关系就恶化了。

1959年6月开始,苏联越来越严格限制技术援助,1960年7月18日,苏联决定撤回全部专家,8月13日,苏联撤走了最后3名专家。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这就是所谓的老大哥,国家之间不要讲朋友,只有利益。走的时候他还嘲笑你,说就算你有了原子弹和氢弹,但是你没有导弹,那也是“有弹没枪”——没卵用。

但是,还得说但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中国人就是不信邪。毛主席早在1949年8月就对美帝说过:“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苏联撤走技术专家就是技术封锁,都建国十几年了,难道不能克服这点困难吗?没有苏联就不能造出来导弹吗?聂帅说:“中国人民是聪明的,并不比别的民族笨,要依靠我国自己的专家和工人搞出自己的导弹”。



钱学森讲解“助推 — 滑翔”导弹弹道

都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其实,任何时候人才都是最宝贵的,关键看能不能受到重视。聂帅重视人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曾经说,自己一直住在老房子不搬家,是因为这套房子是聂荣臻元帅亲自分配给他的,住在这里就能想起聂帅对他的关怀,想起早年间从事“两弹一星”工作的经历。

正是无数的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受到重视,苏联虽然撤走了所有的专家,中国人仍然靠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立起来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两弹一星”成功了,反舰导弹也造出来了。

领导研制反舰导弹的科学家是中国第一位导弹总设计师梁守槃,他还有一个称号,“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海防导弹就是反舰导弹。聂帅提出要在仿制导弹过程中掌握设计理论、具备自行设计能力的要求之后,大家都在想办法,梁守槃向钱学森建议进行“反设计”,得到钱学森同意。



梁守槃(中)、路史光(右)和姚绍福(左)在研究反舰导弹

什么是“反设计”呢?大概的意思就是从结果倒推。比方说仿制P-15导弹,我们知道它的尺寸、射程、战斗部重量、发动机性能等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反设计”就是按照这些已知的技术指标和参数,进行公式推导和设计计算,然后把计算的数据和苏联提供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导弹实际参数进行对比。尺寸是不是一样?战斗部重量是不是一样?发动机的功率是不是一样?如果有误差、有欠缺,就进行设计改进,最后达到标准。以后,就按照“反设计”得到的数据设计导弹,这样,在完成仿制任务后,就可以自行设计了。

理论指导实践。有了“反设计”理论,中国第一枚反舰导弹——"上游1号”舰舰导弹,就在对P-15导弹进行“反设计”的过程中诞生了。从1959年收到导弹样品,到1967年8月定型生产,前后奋战了8年的时间,从此,人民海军进入了导弹时代。



“上游1号”在进行海上试射

“上游1号”舰舰导弹,弹长6.55米,直径0.76米,翼展2.4米,重2吨,战斗部重量510公斤。采用液体燃料推进,射程40公里,速度0.8马赫,飞行高度100至300米,制导系统采用惯性制导和单脉冲主动雷达制导。

这个性能参数在今天看来一般般,但这是我们60年前的水平,即使到现在,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国家能造出来这样的反舰导弹。而且,“上游1号”正是“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鼻祖。

专家们通过研制“上游1号”的反设计工作,编写了导弹设计、生产、试验交付以及使用维护的整套性能设计资料和计算报告,并且完全脱离苏联模式,建立了中国特色、独立自主的反舰导弹国防工业体系。正是这套体系,60年间,让我们从“上游1号”到“鹰击21”、从仿制到领先,完成了反舰导弹逆袭之路,建立起世界第一的鹰击反舰导弹家族。



鹰击反舰导弹部分型号(YJ-62/YJ-8/YJ-83/YJ-9/YJ-91/YJ-12/YJ-18等)



鹰击-21(舰载型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