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抚顺,冬天的寒风刮过这座刚刚从殖民统治中解放的城市,一片肃杀,地面冻得硬如铁板。
孙培臣清晨走进公安局的办公室,当时的抚顺治安局势复杂,日伪残余、土匪流匪、国民党特务在暗中活动,社会动荡不安。
他刚放下文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
门开处,一位苏军军官平静而沉稳地站在门口,满脸严肃:“跟我去郊外看一样东西。”
一路上,车身随积雪覆盖的荒地摇晃颠簸,行驶了四十多分钟,车停在一片看似荒凉的丘陵地带。
孙培臣下车后抬头望去,高高的铁丝网、荷枪实弹的士兵围住了一片隐秘之地。
他心里瞬间升起疑问:这里究竟隐藏着什么?
抚顺接收的开始
1945年10月17日,抚顺这座资源丰富的工业城市刚刚从日本殖民统治的桎梏中解脱。
作为东北的重要战略重镇之一,九一八事变后,这里成为伪满洲国重要的工业据点,长期遭受敌伪势力的压榨。
伴随着日军的投降,国共双方的势力竞争开始触及这里,社会局势显得尤为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东北局和辽宁省委决定迅速接管抚顺,以稳定社会秩序并保障城市安全。
孙培臣被任命为抚顺市公安局的第一任局长,肩负起了这项沉甸甸的任务。
孙培臣决定从稳定人心入手,这关系到接手工作的成败。
第三天早晨,他带领工作人员走向伪满警察局的三楼会议室。
伪满警察局虽然在日本投降后已经形同虚设,但近百名伪警察仍在楼内徘徊,他们对新局势充满惶恐,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会议室内,气氛凝滞,几十名伪警察坐在座位上,神色各异。
站在台上的孙培臣穿着整齐的中山装,他微微停顿,扫视着每一个与会者,用慈兄讲道理的语气,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中共的态度。
他说道:“只要你们爱国,政府就欢迎。你们愿意干革命,就继续上班,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共同建设新中国。”
会后,孙培臣立即与秘书长李树民商讨对策,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和背景信息,对他们的工作岗位重新分配。
那些立场摇摆、蠢蠢欲动的人被淘汰,试图蒙混过关或继续进行反动活动的人员被严密监控,而愿意拥护新政府的伪警察则被尽量安排在力所能及的岗位上。
孙培臣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党的政策在抚顺的具体实践,也是稳定社会局势的关键一步。
经过清点和调查,最终留下的伪警人员数量从原先的百余人缩减到三十多人,并根据每人的技能和情况安排在不同部门的具体工作岗位。
动荡不安的接收初期
抚顺接收工作刚刚拉开帷幕,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就开始显现。
以煤矿为核心的工业系统,曾经是侵华日军的重要经济命脉,如今却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
这座城市里,日伪残余的势力尚未完全销声匿迹,许多关键人物在表面上悄然隐匿,实际上却在暗中谋求反扑的机会。
经过周密的情报排查,孙培臣发现,原先为日本服务的伪满官员、警察、党棍,以及投靠日伪势力的地方流匪、土匪,还在暗中伺机活动。
形势远比想象中复杂。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也伺机而动,与日伪残余人员秘密串联,策划了多起扰乱社会治安的事件。
他们试图利用枪支和武器制造混乱,并通过造谣、暗杀等手段破坏新政府威信。
面对这样的局面,孙培臣带领公安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反击。
他与苏军驻抚警备司令部保持密切联系,与局内人员加班加点整理从各渠道搜集来的情报。
一次大规模抓捕行动的号角吹响。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隐藏在市区的伪警察局长柏叶勇一。
此人是伪满警察系统的核心成员,深谙地方情报网络的运作,已转入地下继续指挥日伪残余势力干扰新政权。
抓捕的夜晚,公安局的行动小组分多路出击,黎明时将柏叶勇一缉捕归案。
他一贯精明狡猾,不愿合作,但面对公安局密密麻麻的证据,他不得不低眉顺眼地交代出更多的日伪潜伏势力信息。
同时,许多散布恐怖气氛的日伪分子、潜藏的特务以及与士绅勾结的流匪在此次行动中被一网打尽。
随着抓捕行动的成功,抚顺的社会治安开始逐步改善。
一些胆敢作乱的流氓、党棍或日伪残余人员见势不妙,或逃离抚顺,或潜伏下来销声匿迹。
苏军移交的秘密军火库
1945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早晨,抚顺市公安局内略显紧张。
孙培臣正在办公室内处理各类琐碎却重要的事务,突然,门被轻轻推开,一位身着苏军军服的军官带着两名士兵走了进来。
这位军官面色肃穆,言简意赅地表明来意:“我领你去郊外一个地方看看。”
苏军自解放以来,一直是中共在抚顺的重要合作力量,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
约40分钟后,汽车驶出城区,进入了一片荒凉的丘陵地区。
道路两旁长满杂草,寒风呼啸,十分荒僻。这样的环境更让孙培臣感到事态的重要性。
随着汽车的收势减速,他看到前方的地形逐渐清新起来,这里看似荒凉,却四周被高高的铁丝网包围,入口还有苏军士兵全副武装守卫着。
下车之后,苏军军官带领孙培臣和随员步入铁丝网内的区域,山丘起伏之间,偶尔有积雪覆盖的景象显得异常冷清。
很快,他们走向一个巨大深邃的仓库口,仓门打开的一瞬间,一片复杂壮观的场景映入眼帘。
库内的空间被切割成密密麻麻的洞眼,每个洞口前都整整齐齐堆放着成箱的炮弹,仿佛鱼鳞一般覆盖了整个仓库。
孙培臣细致地观察了一番,发现这些炮弹种类繁多,其中既有迫击炮弹,也有重炮弹,甚至还发现了一些轻便炸药的储存箱。
苏军军官的声音打破了孙培臣的沉思:“这个火药库曾归日军所有,我们在解放抚顺后将其完整接收。现在,按照安排,这个火药库的守卫任务交给贵方。”
他迅速答应下任务,但也明白,从这一刻起,抚顺又多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燃的“炸弹”,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当即,他简短地向苏军表达了感激及接收意图,随后带着满腹思绪返回市里,向市委书记吴亮平作了详细汇报。
军火库的保卫与观察
听取汇报后,吴亮平立即召集市政会议,与相关人员商讨保卫措施。
经过多方研判,会议一致决定,由保安旅抽调一个连的精锐部队担负起守卫任务。同时,还在火药库的周围增加了岗哨,对进出通道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任何人不得擅自靠近。
为了确保布局万无一失,孙培臣邀请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肖劲光、后勤部长叶季壮以及吴亮平等领导,一同前往火药库进行现场考察。
当车队抵达郊区葱茏的丘陵地带时,几位高层领导随即被这座巨大的军火库所震惊。
仓库规模之大,储存量之多,都是此前未曾料到的。
叶季壮在现场仔细查看,逐箱核对了部分标注,确认这些炮弹多数是日军侵华时遗留的战时储备,其中一些甚至保存了少量文件标签,记录了供日军部队使用的规格。
经过一番清点和讨论,叶季壮果断提出建议:“这些资源决不能浪费。前线解放军正在关键时期,急需补充这种重型火力支援,我建议立刻着手研究运输计划,尽量运送到吉林前线。”
此后的保卫任务随即进入升级状态,不仅提高了火药库的安全等级,还特别调整了人员排班,每人每班共用8小时巡逻,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求对库存点进行完整的盘点。
有记录指出,尽管当时的抚顺正面临动荡的局势,特务破坏活动仍在时有发生,但火药库自接管以来始终未被敌方破坏,显示出新政府对这一战略资源的坚决保护意志。
炮弹运输的多方协作
运输这样大规模而且极具危险性的军火物资,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了难以想象的挑战。
运输的第一批军火共装载了整整两列火车。
这批炮弹主要运往吉林梅河口,是支援正在进行的前线战争的重要重型火力。
在火车驶出抚顺的第二个站点时,铁路沿线的一处信号站竟突然失灵,导致后续列车一度停运。
潜藏的敌对势力似乎已经意识到火车的重要性,试图通过破坏铁路设施阻碍运输任务。幸好铁路维修队紧急出动,信号恢复后火车得以继续行进。
整个运输过程中,孙培臣始终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
他每日核查运输进度、人员反馈和装运清单,并与铁路调度部门保持电话联系,确保列车安全抵达目的地。
尽管他对每一步都做了充足的安排,但仍然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突发事件。
每天凌晨,火车装满物资驶离的时候,抚顺车站的气氛总是无比凝重。
空旷的车站内,押运队员凭栏远望,看着一列列装载着希望与危险的车厢缓缓驶出。
尽管运输任务一再艰难,但孙培臣和他的团队并未退缩。
他们知道,只要火车做到“昼夜不息”,运输线就能成为支持前线的重要生命线。
尽管孙培臣带领团队组织了将近四个月的高强度运输任务,但到1946年3月21日,我党政军机关撤离抚顺时,这座军火库中的炮弹仍未完全运输完毕。
考虑到战况发展的紧迫性,他们不得不停下了后续计划。
孙培臣带着深深的遗憾,向市委和军区作了总结汇报。
参考资料:
[1]饶品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筹划接收东北的部署[J].广西社会科学,2012(8):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