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清廉用心守住凉皮老味道

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白茹 文/图

初春的大西北乍暖还寒,5时许,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一棵树凉皮店的老板杨清廉就已到店,兑调料、洗面、蒸凉皮……开启一天的工作。


杨清廉(左2)和员工商量拌料调配的比例。

“凉皮都是当天现做,6时30分就有顾客取货。”杨清廉介绍,冬天是凉皮的销售淡季,每天能售出400份左右。这是一家开了34年的店,起初由杨清廉的母亲马风兰经营,从路边小摊干到二层楼店面,杨清廉兄弟二人于10多年前接手生意。


新炸的辣椒油需要反复搅拌15分钟,让油在降温的过程中与辣椒粒充分接触。

“最早一碗凉皮售价2角,母亲就是靠着一碗碗凉皮供我兄弟二人上大学,‘一棵树’凝聚了她半生的心血。”杨清廉说,母亲将“一棵树”视作第三个儿子,退休时再三嘱咐“一定要把老风味延续下去”。


在后厨,员工码好切条的凉皮,准备分装打包。

可延续老风味远没有想象中简单,凉皮的薄厚、辣椒的火候、料汁的比例无一不影响着口感。“怪我学艺不精,流失了不少老顾客,不得不请母亲重新出马,亲自把关。”杨清廉至今不敢忘记母亲的教导:“切忌眼高手低,能做好凉皮这一件事就够了。”


顾客取餐。

谈话间,杨清廉从冷库里舀出一勺面糊,顺手打开炉子,不一会儿便水蒸气弥漫。他娴熟地旋转蒸板,面糊很快凝固成了凉皮。“冬天还好,夏天这炉边得有40多摄氏度,一天站七八个小时,吃不了苦可干不了这行。”杨清廉说,如今设备更新换代,燃料由之前的煤炭改为天然气,效率翻倍也更环保,但每家凉皮的独特之处在于手工操作的细微差别,该吃的苦不能躲避。

“其实我小时候挺排斥家里卖凉皮的,因为它剥夺了我玩耍的时间,尤其寒暑假起早贪黑和面、洗面,简直是童年噩梦。”儿时厌恶做凉皮的杨清廉现在却主动当起了老板,晚上堂食结束后又上网直播,23时才离店。

“把母亲的手艺传承下来,总算没有辜负她。”说到学习制作凉皮手艺的初衷,杨清廉表示,凉皮说到底是一个载体,最终目的是让更多人以美食为窗口了解大武口,爱上宁夏。

来源:宁夏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