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心脆弱的人,容易将他人的情感需求误解为控制?
内心脆弱的人往往遭受过结构化的创伤,也就是在关系中遭受到巨大的伤害。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就是与他人保持距离,因此当有人靠近自己时,他们下意识会出现回避。内心脆弱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将对方的情感需求误解为控制。比如伴侣对他们说,希望你多一些时间陪陪我。
他们耳朵里听到的是,“我想要掌控你的时间”。当朋友给自己提建议时,他们瞬间联想到“他在否定我的价值,接下来会羞辱我”。内心脆弱的人一直在重复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在那个时期父母的确对他们充满了掌控。
早期关系中的结构化创伤
与其说有一类内心脆弱的人,不如说有一类人,他们从父母的掌控中拯救出一个脆弱的自体。起初,父母以充满掌控的方式养育孩子。外在表现为对孩子的指责、否定、拒绝、冷落和忽视,内在表现为将自己的期望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最初以虚假自体的方式依附在父母身边,直到孩子有一天开始寻求独立。
他们从父母那里紧急抢救回一个虚弱的自体,这个自体已经被折磨的没有多少气力。通俗来讲就是他们的叛逆期推迟到了三十几岁,甚至是四十几岁。他们猛然发现过去的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
按照结构化理论,在叛逆之前的关系中,父母就是他们的结构化的部分,也就是他们的“主心骨”。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对的,什么样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都是他们的父母说了算。在叛逆之后,内心脆弱的人拯救出来的是非结构化的部分,就是缺少主心骨的那个部分。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内心脆弱的人,为什么对于正常的关系都会感到恐惧,他们害怕自己再次被他人所掌控。在他们重构起属于自己的结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之前,创伤体验会反复出现在他们的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