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调集黑海舰队、战略轰炸机部队以及地面导弹部队等兵种,采用"三位一体"打击模式,对乌克兰波尔塔瓦、哈尔科夫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三大战略要地实施打击。

19枚各型导弹呈"多波次、多方向"态势,突破乌克兰东部地区防空网络。"口径"巡航导弹采用超低空突防,飞行高度最低降至50米,规避乌军探测系统。"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采用高弹道突防,最大飞行高度达80公里,突防成功率超过85%。

"口径"巡航导弹采用新型GLONASS/惯性导航复合制导系统,末端制导精度提升至2米以内,较此前型号提高60%。空射型"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在此次行动中首次采用新型隐身涂层,雷达反射截面积降低80%,提升突防能力。地面机动的"伊斯坎德尔"导弹部队完成数字化指挥系统升级,反应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8分钟,提升作战效能。

在19枚来袭导弹中,防空部队仅成功拦截7枚,其余12枚命中目标。哈尔科夫军工综合体遭受重创,3个军工厂被命中,包括装甲车辆维修厂、大口径火炮生产线和弹药储存库。波尔塔瓦地区的军用机场跑道、指挥所和防空阵地遭到打击,多架米格-29战机被摧毁。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军事通信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同样未能幸免乌军当场损失35%战斗力。

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遗留的坦克装甲车残骸数量是2023年同期的2.5倍。2月初的一周内,乌军损失8辆豹2主战坦克、12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4辆PzH2000自行火炮。伤亡人数超过3000人,其中包括指挥官和技术专家。

俄军导弹命中波尔塔瓦地区最大的地下天然气储存库,造成约8亿立方米天然气泄漏。哈尔科夫三座大型变电站被摧毁,导致该地区60%的军工企业被迫停产。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输气管网多处受损,修复工作预计需要3-4个月。能源系统受创直接影响军工生产和装备维护,哈尔科夫地区有超过200辆需要维修的装甲车辆无法及时修复。

库尔斯克方向是连接俄罗斯别尔哥罗德与乌克兰苏梅州的关键走廊,控制着通往基辅的重要陆路通道。俄军在该地区部署至少3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坦克旅,总兵力超过4万人,重型装备包括300余辆主战坦克、600余辆装甲车和200余门火炮。乌军在该地区的部署力量仅有2个机械化旅和1个坦克旅,总兵力不足2万人。

西方承诺向乌克兰提供的新一批军事装备,包括20辆豹2主战坦克、40辆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12门PzH2000自行火炮,预计最快也要到2024年4月才能抵达前线。在运输过程中,这些装备还面临俄军打击的威胁。乌克兰境内仅有两处具备维修西方重型装备能力的工厂,其中一处在此次打击中受损,维修保障面临问题。

美国国会就新一轮对乌军援计划的争论升温,部分议员对持续提供军事援助持保留态度。欧盟内部也出现分歧,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表示将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俄罗斯加大军工生产投入,军工企业开始实行三班制生产。俄军每月可生产90-100辆各型坦克、200余门火炮,弹药产能较2023年提升40%。

俄军此次通过同时打击军事目标、能源设施和交通枢纽,形成"军事打击+经济打击+交通打击"的攻势。这种打击模式造成直接战损,切断乌军的补给线和能源供应,对其持续作战能力造成影响。在西方援助面临瓶颈的情况下,乌军或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从早期的大规模正面进攻转向打击关键节点,显示出俄军指挥层对乌克兰战场态势的把握。随着战事进入第三个年头,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战争消耗,俄军在远程打击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上的优势可能成为影响战局走向的因素。未来战场走势将更多取决于双方在战略资源的争夺和重要节点的控制上的博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