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想结婚了?

在知乎上,这个问题有着1166万浏览量和5852个回答。



其中,有超过1万人赞同的一个回答这样写道:“人是会潜移默化的动物。男人愿意结婚,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父亲过得不错;女人不愿意结婚,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母亲过得不好。”

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

提起过年,我们总能想到在楼下放鞭炮烟花的小孩、在客厅聊天嗑瓜子的叔叔伯伯们,以及在厨房里穿着围裙忙碌的妈妈们



有网友说,中国的年味都是一群任劳任怨的老阿姨和老奶奶们支撑起来的。

有位妈妈分享道,从过年到现在,自己身上的围裙就没有脱下来过,每天不是在做饭洗碗,就是在打扫卫生。

许多女性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们不愿意再踏上和妈妈一样的人生,还要带着妈妈脱下围裙。

被忽视的家庭付出

女性之所以不愿意结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被认可的家庭付出

在旧社会女性围绕着家庭的一生中,却没有人看见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只觉得女人无用。

面对生孩子这种在鬼门关走一遭的痛楚,许多人只是用一句轻飘飘的“所有女人都要经历”带过。



对于养育孩子、做家务的辛苦,则选择完全视而不见。

当全职太太向丈夫要钱购买生活用品时,许多男人惯用的话术是,“你整天躺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就知道跟我要钱”。

现如今,女性也能出门挣钱。

然而,婚姻却对女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不仅要这个事业有成,还要照顾家庭。



在日剧《深夜奇葩恋爱图鉴》中,剧中女性对伴侣说道,“我之所以累,是因为要工作、做家务、还要照顾你。”

许多男性将女性不愿意结婚归咎于受了太多教育,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

他们羡慕老一辈的爱情,并不是感情有多么的好,而是因为女性总是在默默忍让



有位老奶奶在采访中说道,一直在伺候他(老伴),说实话我真受不了了,他走的时候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他一生气就冷暴力,不理我,有一次将近一年都没理我,我忍受了他一辈子。”

在老一辈的女性中,常见的口头禅是,“那能怎么办呢?忍一忍就过去了。”

然而,如今可以独立生存的许多女性,再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生变成始终将自己当成外人的家庭的燃料。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结婚?

因为她们不愿意工作累了一天回家还要准备一大家子的饭,因为她们不愿意付出所有但却不被认可

工作虽然很累,但起码会有工资作为对努力的认可,但结婚却不一定。

出走的女性

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中,女性无法参与社会活动。

因此,女性的一生都是围绕着家庭而展开,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离开了家,在当时的社会中,完全没有女性生存的空间。

在民国时期,是我国女性主义思潮刚刚兴起的时期。在那时候,女性开始走出家门,不再将一生困住小小的四方院子之中。



针对女性争取独立的现象,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文章。

娜拉出自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在看清丈夫和家庭的真相以及明白自己的“玩偶”地位之后,娜拉毅然决然的走出家门。

娜拉离家出走时的摔门声,引起了1879年欧洲女性解放的风暴,也成为我国五四运动之后女青年们争相效仿的对象。

然而,鲁迅先生却提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娜拉走后怎样?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写道,如果没有经济能力,就算女性出走之后,也只有两种结局,一是沦落风尘,二是灰头土脸地回家。



早在100年前,鲁迅就指出,只有掌握了经济实力,参与了社会活动,不把婚姻当成女子唯一的“使命”,才算真正的“解放”与“自由”。

由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重男轻女”的观念正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各行各业,有了自己独立生存的经济能力。

去年有部影片叫做《出走的决心》,李红为家庭活了大半辈子,当她想要为自己活一次时,却被丈夫指责“不明事理”。



当李红终于下定决心,活出自己的人生时,身着红裙的她整个人都变得鲜亮起来。

一旦走出为女性编织的“家”的牢笼之后,明白独立自由有多么的可贵,就再也不愿意重新回到“火坑”中。

总而言之,如果婚姻必须以牺牲某一方人生的代价,才能搭建起一个“和谐”的家庭,那么被牺牲的一方只会越来越对结婚避而远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