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1956年,中国作家协会经有关部门同意,决定创办《诗刊》杂志。在组稿过程中,大家都希望能够在创刊号上,能够发表毛主席的诗作。
具体想法是:当时、在民间,有大量的非正式发表的毛主席诗词在流传,《诗刊》编辑部陆续收集到八首诗词,想请主席订正,并希望主席能够同意、将这些诗词正式发表。
可是,想来想去,大家都觉得这事不大容易做到:主席太忙了,大家又跟主席不熟。《诗刊》副主编的徐迟说,要想得到毛主席的同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大家一起来动脑筋,想出一句话,告诉毛主席;这句话必须是让他一听就可以立即答允给我们他的诗词的。只要想出这一句话,只许一句话!
要想用一句话来打动深通文字的主席?太难,甚至不可能!徐迟这样说,大家以为是笑谈,并没有当真。可有一位诗人并没有将此作为笑谈,而认认真真开始想这样一句话,他就是诗人冯至。
姚可昆、冯至夫妇
冯至当时是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诗刊》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主张发表毛泽东诗词的倡导者。当年11月,徐迟和冯至闲聊时,又说起此事;突然间,冯至突然冒出一句话来,徐迟一听立即跳了起来,大叫:“就是这句!”
冯至的这句话便是:“我们请求您帮我们办好这个诗人们自己的刊物……”回到编辑部,徐迟以冯至的这句话为骨干,写了一封致主席的既亲切真挚,又强烈表达意愿的征求诗稿信函。
不久后,毛主席的的一封信和诗词稿,呈现在眼前。《诗刊》寄去的八首诗词,主席认真作了校订,此外,他还将各个时期的诗词作品,添加了十首;这样,数量就成了十八首。
冯至,原名冯承植,家族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食盐售卖证照)在直隶涿州,故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涿州。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64年9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冯至是一个翻译家、作家、诗人、文学研究家。作为诗人,他被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极力褒扬,称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作为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五十年代初发表的《杜甫传》,已经推出即受到各界好评和专家的肯定,连毛主席也很喜欢。
左起:冯至、朱自清、陈康、徐梵、朱偰、滕固、蒋复璁
胡乔木对冯至说起过毛主席喜欢《杜甫传》。从《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发表时,毛主席就读了。有一次,主席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据说,有次《新观察》的编辑林元问毛泽东:“最近对《新观察》有什么意见?”毛主席说:“自从《杜甫传》登完了之后,我也就不怎么看了。”
冯先生晚年常对人说起他一生的两个“心病”,其中之一是1958年写过批判艾青的文章。冯至去世前不久,曾拄着拐杖去病房看望同住协和的艾青;艾青看见冯至步履维艰地走来,感动得伸出大拇指向冯至致敬,冯至也伸出大拇指以示回敬。于是,两位老诗人,前嫌顿释。
1993年2月22日,冯至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值其忌日,愿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