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公元前213年,咸阳的天空一片阴郁,低垂的云幕像是一块巨大幕布,将即将上演的悲剧笼罩其中。
秦始皇登基以来,以铁腕手段完成了六国统一。然而,在表面统一的背后,各地百姓对新政权心存疑虑,尤其是儒家士子,对始皇推行的法家治国理念愈发不满。
朝堂之上,法家与儒家的冲突已暗流涌动多年,终于在李斯的建议下,始皇帝决定以“焚书坑儒”来彻底消除异己。
“书!书!交出所有书籍!”嘶哑的喊声在村巷中回荡,夹杂着士兵粗暴的脚步声和撕裂布帛的声音。
一队秦军闯入儒生聚集的私塾,将书柜、竹简和所有典籍堆成一座小山,转瞬间点燃烈焰。
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也映在徐逸眼中。他死死地握紧拳头,却只能隐匿于远处的杂草中,眼睁睁地看着老师跪伏在尘埃中。
“徐逸,记住,书是无辜的,书是我们的脊梁。”他的老师李长喟,满头白发垂落肩头,被几名士兵强行压在地上,脸贴着泥土。
李长喟并非毫无反抗,他的目光直勾勾地望向队伍中的军官,声音平静但充满力量:“李斯和你们告诉始皇帝,这是大秦的基业?焚书毁经便能封住天下人的嘴吗?痴人说梦!”
随着一声厉喝,李长喟被重重地打倒在地。士兵将燃烧着的竹简推到他面前,威胁道:“交出私藏的竹简,否则……死!”
徐逸咬着嘴唇,几乎要冲出去,但他身旁的一只手死死抓住了他。这是他的师兄,一位同样满脸愤怒却清醒得多的年轻人。
“你冲出去能改变什么?留得青山在,才能替先生传承下去!”
“传承什么?”徐逸的声音低得几不可闻,双拳发白,“他们要的是彻底毁灭。”
当夜,风中仍飘荡着焦木的气息,秦军撤离了村庄,留下满地狼藉。
李长喟等数名学者被押往咸阳,据说等待他们的将是刑场。然而,就在当夜,徐逸和师兄夜探私塾废墟,从暗格中取出了一卷李长喟藏下的竹简。
这卷竹简并非儒家经典,而是李长喟自己手书的一份记录。
“带着它,走。”李长喟在被押解途中,偷偷将一张写有秘密出口的字条塞给徐逸。
临行前,他嘱托道:“它记载的,是一个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真相。”徐逸不敢多问,只能将信将疑地收下。
深夜,徐逸独自翻过山岭。月光下,他的影子在山石间忽长忽短。
终于,在家乡的山岭间,徐逸找到了一处深深隐藏的山洞。
他将那卷竹简小心翼翼地包裹好,埋藏在洞中的岩石下方,环顾四周后,他跪地拜下。
月光洒在他的侧脸上,他的目光中已没有逃亡时的彷徨,而是燃起了一种近乎决绝的信念。
“师父,竹简我会替您守住。有朝一日,大秦崩塌,我会亲手将它交到天下人面前。”他重重叩首,将双手贴在地上。
竹简埋藏的那一刻,似乎连风都停了,整座山林陷入一片寂静,只留下徐逸的心跳声。
他知道,他这一生或许都无法再打开它,但他将这份信念,连同自己未曾说出口的愤怒,埋藏在了这片山岭之中。
多年过去,秦朝覆灭,焚书的记忆也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徐逸的家族传承下来,成为一个普通农家,但关于竹简的故事却始终在家族中口口相传。
到了汉朝末年,徐林,徐逸的四世孙,成为这个家族的唯一后人。
徐林是个寡言而勤劳的青年,他从小听祖父讲起过竹简的传说。
对于一个以种田为生的普通人而言,这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这个传说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悄悄埋进了徐林的内心。
一天,徐林在清理祖宅时,意外发现了一张破旧的羊皮纸,上面标注了一处地图,地图上画着一座小山,标注着“百步松”的字样。
羊皮纸的背面,还有徐逸的亲笔题词:“此处埋藏,记吾心中所愿。”
这次发现让徐林心潮澎湃。他不知道那卷竹简是否真的存在,也不知道竹简里记录的是什么,但一种莫名的责任感促使他去验证家族的传说。
“爹常说,咱徐家守了四代,不能就这样糊里糊涂了结。或许,这一次真的能找到什么。”
带着地图和简单的工具,徐林来到了地图标注的地点。这是一座偏僻的小山,山上松柏参天,只有稀疏的村民会偶尔路过采集柴草。
他攀上山巅,按照地图的指示,来到了“百步松”下。这是一棵粗壮的古松,树干上还刻着几道斑驳的痕迹,似乎是某种标记。
徐林用手中的铁锹挖开了古松根部的泥土,终于在几尺深的土层下,碰到了一块光滑的石板。
石板之下,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只竹筒,竹筒已经被时间腐蚀得斑驳不堪,但竹简仍完好无损。
竹简的触感冰凉而沉重,徐林擦去上面的泥土,将它捧在手中,像捧着一件珍宝。他的手指微微发颤,慢慢将竹简展开。
他开始细读。
读着读着,徐林的表情逐渐凝重起来。
他的眉头紧蹙,眼神变得复杂而深沉。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手指微微颤抖,将竹简放在膝上,双眼盯着竹简上的字,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牢牢吸住。
“这不可能……”徐林喃喃道,声音低沉而颤抖,“秦始皇,他竟然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