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河南的饮食画卷,最朴素的食物往往蕴藏最深厚的滋味。
河南这片诞生了华夏最早农耕文明的土地,将小麦的灵魂揉进了一口“馍”里。
在河南,买馍成为了每天的必修课。
豫六一 |撰文
01/
好吃的馍必经历热气腾腾
河南喜欢把面粉做的、可当主食的面食都叫做馍。
也正因如此,许多在外省被定义为“饼”的食物,在河南也被叫做馍。
馍菜汤的搭配位列一日三餐的首榜。馍是没有特定早午晚餐的,人手拿馍的场景在饭店很常见。
最普遍的是方方正正的馍,学名杠子馍,是宁陵县的传统面食。
馍好不好,要看暄不暄,好的杠子馍,暄如蛋糕。
用开水一泡,用汤匙一压即成糊状,酷似牛乳加糖,可代替牛奶喂小孩。
在沈丘有着舌尖上的非遗,顾家馍。
顾家馍形如葫芦,外观洁白、光滑,底部的阴阳八卦图形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和杠子馍不同,顾家馍扎实,劲道有劲,据说存放几年也不干不裂,不会坏。
平常的日子,馍就润物细无声地在河南人的生活中,馍在河南的高光时刻,在过年。
年馍是家家户户都要蒸的,还会变着法的蒸馍。
枣花馍、菜包馍、豆馅馍,哪怕是普通的馍,也要点上红妆变身贡馍,而后现身待客宴请的场合。
在豫东有一种大馍,特点就是大,一个顶平常的好几个,一个估计就够一家人吃一顿。
大馍在豫东是一种习俗,初二回娘家的女儿必须给老人带大馍,是孝道。
当然,除了热气腾腾蒸出的馍,河南人对馍还有着更广泛的定义。
02/
烙是对馍最大的尊重
选择一种好的烹饪方法,是对馍最大的尊重。
我自以为,烙就是对馍最好的注解。
烙馍是一个泛词,又有好几种,面的不同,厚度不同,差别都很大。
油馍,在街边小店也叫千层饼,讲究揉的手艺,揉的到家了就有千层。
十三香、葱花,在热油上一滋,外表金黄酥脆,香气四溢。
不放葱花、调料,直接烙出的馍,没什么味道,但是顶饱、好放,需要就菜或者酱,方能成就美味。
还有一种,把馍胚擀得薄薄的,放在大口的平底锅上,烙熟之后,就是饼馍。
饼馍就是市面上的卷饼,不单吃,要卷着菜吃,根据经验,酸辣土豆丝和青椒鸡蛋是最佳搭配。
两张饼馍之间,放上切丝的嫩南瓜,就是菜馍。
菜馍得塌才好吃,烙的时间长一点就是塌,这样才能完全熟,也会激发蔬菜的清香。
菜馍一定得搭配蒜汁,解腻又给味。
03/
在河南,馍也是一道甜品
河南把馍的吃法研究得十分透彻。
除了烙馍,当然也有炒馍、炸馍等各种做法。
不过,我敢说没有一个地方像河南一样,会把馍做成一道甜品。
豫东名吃水激馍,透亮的颜色也叫琉璃馍。
之前请外地的朋友品尝这道美食,品尝之后,所有人都叫好,问我是什么甜品。
竟然没有一个人看出原材料是馍,知道之后都很震惊,还想学习这道美食。
水激馍的做法有玄机,非得是手工做成的馍,瓷实不容易nong。
把手工馍切成手指粗细的长条,在水里浸泡之后拧干水分,下油锅炸,最后在熬糖炒制,使每一根都均匀的裹上糖稀,放凉之后便酥脆可口。
经过厨师的巧手,白花花的馍就完成了蜕变,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和水激馍大同小异,还有一种霜打馍。
作为厨师之乡的长垣,美食当然品类繁多,霜打馍就是长垣的特色美食。
只要是长垣的厨师,人人都会挂霜的技法,可能手艺各有千秋,好在味道都颇为出众。
霜打馍关键在于熬糖,糖汁要熬得恰到好处,轻了不落霜,重了不沾馍。
好的霜打馍,做好之后外酥里嫩,形如霜打。
无论是豫东的水激馍,还是豫北的霜打馍,都可以说是大众喜欢的“下里巴人”,可是把它们点缀在“阳春白雪”的宴席上也毫不逊色。
这便是河南人在馍上的智慧吧。
04/
似馍非馍的馍,
你吃过几种?
馍在河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比如土馍,虽然叫馍,除了是面粉做的,其他地方和馍只能说是八竿子打不着。
土馍,名字带土,可真是用土做的。
济源的土馍一入眼,相貌不扬,灰唧唧的,颜色也像土,但是吃起来一个一口,嘎嘣脆,特别容易上头,根本停不下来。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人们无奈选择的食用方式,不仅流传至今,还深受大众欢迎。
据说,制作土馍的土必须是当地的观音土。
好吃也不能贪多,土馍长期食用容易消化不良,甚至会引起胃溃疡。
除了土做的,还有在石子上做成的,浚县石子馍。
浚县的庙会很出名,会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热气腾腾氤氲了空气的,是子馍。
面粉配上油、葱花、五花肉末等制成火烧,在一个平底鏊子上焙烤到七八成熟。
最后浇入鸡蛋,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面炕熟。
咬一口,肉的香,蛋的鲜,葱的味,馍的脆混着一千多年的浓厚历史便一起涌入口中。
在濮阳,有一种中原大披萨的馍。
相信很多吃货看到这里,已经猜到了,对,就是壮馍。
濮阳的壮馍,说是馍也不全是,说不是还有那么点样子。
壮馍形如圆月,直径很大,内馅丰富,主要是羊肉,葱、姜、菜蔬、粉皮一般都不会少。
出锅的前浇入蛋液,色泽金黄,外焦内嫩,鲜而不膻,香而不腻。
壮馍的面是死面,饭量小的,一小块便能管饱。
河南人豪爽大气,不拘小节,但在馍上毫不让步,用尽心思。
河南人对馍的态度,便是对生活的态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