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鹈饲,即鱼鹰(鸬鹚)捕鱼,是解放前吉林市城区江段上特殊的捕鱼作业方式,一度被日伪当局当作特色旅游景观大肆推介。关于这个话题,我曾多次发文介绍,所配旧时图片有的来自杂志,有的来自明信片,但即便是画面精美,总归不成体系,来源不同、风格各异,组合在一起难免有零散之感。事实上在日伪时期,曾专门发行过1套8枚题为“吉林的鹈饲”的明信片。
这套明信片为吉林渔民在松花江上捕鱼的场面。参与捕鱼的渔船较多,船只都是狭长的双桨小渔船;或许是夏天的缘故,渔民都戴着尖顶斗笠,身穿比较统一的浅色外衣,不免让人感觉有“摆拍”之嫌;主角自然是数量众多的鱼鹰,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鱼鹰或傲立于船舷,或踏浪于江流,逡巡往复,一时间让江面上好不热闹。
8枚明信片的画面中,除去英文和日文双语“松花江的鹈饲”大标题外,还有日文副标题,另外还在画面边角留白,附有一段日文说明。只可惜本人不懂日文,也缺少逐字翻译这些说明文字的热情,所以并不知晓明信片的编辑组织了哪些文字去粉饰日本侵略刺刀下的“悠然美景”。
其实除去鹈饲本身,这组明信片还保存下许多伪满时期吉林城郊江岸的风貌。如“捕获狙击”(ふ狙を物獲)一张,可以看到东团山临江的石壁;“大展身手”(大活躍を)一张,几乎可以看到松花江铁路桥的全景;“悠久的河流”(悠久の流わ)一张,能够看到过去江畔农舍的景观。
对我个人而言,最有意义的当属“航线”(ひころよ)一张:其远山疑似龙潭山,比照现在的情形,背景江岸应为倒石碑一带。若如此,竖起的烟囱很有可能属于东亚硝子公司(玻璃厂前身)。由于此前日伪时期的倒石碑一带几乎未见照片,故而这组明信片也有了“鹈饲景观”之外更为丰富的历史记录意义。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