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物邂逅团圆灯火,传统民俗创新多样表达。今年春节期间,兰州市博物馆“我们的节日·元宵节”等特色社教课程用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了广大游客市民的热捧。

特色实践活动有知识有趣味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兰州市博物馆在2025年元宵节当天特别推出“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社教课程,以“元宵节”为主线,围绕元宵节的历史渊源、民俗符号与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了“指尖上的团圆”——传统元宵手工制作课、“舌尖上的传承”——元宵食俗体验坊两大核心板块,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创意式实践,带领观众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有知识、有趣味、有温度”的文化年。

在“指尖上的团圆”——传统元宵手工制作课上,讲解员先给大家讲述了元宵的由来和寓意,随后便开始悉心指导孩子们动手操作。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黏土搓成圆滚滚的形状,接着把圆面团压扁,用彩色的画笔在上面画上各种各样的表情,有开心的、有调皮的,充满童趣。之后,孩子们再勾勒出四条细线作为戏曲人物的四肢,让这些小小的元宵变得愈发活灵活现。最后,孩子们用彩色的图案点缀上五彩斑斓的烟花,让这份“团圆”在指尖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真的太棒了,孩子特别兴奋,全程都特别投入。”樊女士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活动,看着孩子全情投入的状态她十分欣慰:“在手工制作课中,孩子一开始还对材料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在讲解员的耐心指导下,他越来越熟练,最后做出了一个漂亮的元宵手工制作。通过这个过程,他还了解到元宵节的来历和意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特别好。”

传统民俗体验有快乐有味道

在元宵节活动中,“舌尖上的传承”——元宵食俗体验坊也是同样别具一格。唐代“面茧”、宋代“浮元子”古法制作、明代“乳糖圆子”……讲解员带着孩子们探寻元宵背后的历史渊源,讲述着古代人食用元宵的习俗和故事。他们一边探寻节日背后的生活美学,一边尽情体验着这传承千年的温柔,每个人都收获了快乐、难忘的时光。

接着,大家便开始在手工制作区动手制作元宵。孩子们将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再把馅料包进面团里,搓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元宵。在等待元宵煮熟的过程中,讲解员带着孩子们来到制作书签的区域,孩子们将自己刚刚学习到的元宵知识以及心中的美好祈愿写入书签之中,完成一份特别的手工制作。当元宵煮熟后,家长孩子们一起品尝着亲手制作的元宵,在味觉之旅中感受节日的快乐与温馨。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活动还特别设置了“亲子协作区”。亲子家庭可通过“文物探宝”等互动游戏,在协作中了解青铜器纹样、瓷器釉色背后的吉祥寓意,让博物馆成为节日文化的体验主场。

文物元素融入有历史有特色

近年来,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兰州市博物馆的特色社教课程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日前,该馆举办的“文物探宝卡”与“书签”制作课程巧妙地将馆藏文物元素融入设计,为课程增加了别样的乐趣。

讲解员先详细地介绍馆藏文物的一些特色和故事,让孩子们对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给孩子们发放带有文物图案或元素的印章,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卡片和书签上盖上自己的“宝藏”,在游戏中了解文物知识。

“博物馆不仅是保存记忆的殿堂,更应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活态课堂。”兰州市博物馆馆长李周明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创新表达,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节日并非陈旧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情感纽带。元宵节社教课程正是用‘博物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兰州故事的一次社会实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