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的山城通化春意渐浓。辉南县朝阳镇光照蔬菜温室种植合作社新胜庄园内果香氤氲,细碎的白花点缀在青翠之间,一垄垄排列整齐的草莓顶着红果果、绿帽帽长势茂盛,游客穿梭其间,细心挑选采摘。


“我们种植的草莓品种以‘九九’为主,有浓郁的奶香味,口味清甜,而且耐贮藏运输。大棚都是自动控温保证草莓生长,种植全程不打农药,品质和产量都很好。”新胜庄园负责人介绍说。该合作社共有自动控温大棚64栋,其中草莓棚2栋,总产量可达4000斤,总产值20万元。


“冬天不耕田,人闲过冬眠。夏秋忙两季,天冷闲半年。”过去,冬日赋闲是农民的生活写照。如今,通化各地果蔬大棚冬闲时节人不闲、冬荒之际地不荒,发展棚膜经济已成为通化市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来到位于二道江区鸭园镇东热村的阳光棚膜农民专业合作社园区,室外春寒料峭,室内温润舒适。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内,生菜、苦苣等叶菜郁郁葱葱。

“我们现在有温室大棚35栋,其中20栋种萝卜苗,14栋种生菜、苦苣,1栋用来培育菜苗。生菜大棚每栋产量可达1000斤,都是无公害种植,健康新鲜口感好,销路不愁。”园区理事长曲成东介绍。“合作社棚膜经济的发展不仅让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也让大伙儿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目前,通化市棚室总面积1.1万亩,30亩以上规模园区超过20个,种植作物由传统的蔬菜扩展到花卉、食用菌、山野菜和水果等,基本形成了春提早、秋延后和反季供应的生产体系。去年11月以来,通化市温室蔬果新增播种面积1100亩,目前在田生产总面积4500亩,总产量7200吨。

经过多年发展,柳河县柳河镇里仁村的温室果蔬产业规模渐成,拥有以种植草莓、葡萄为主的果蔬大棚72栋,占地面积近300亩,年销售收入达420万元。今年以来,两栋小黄瓜棚结果3500斤,销售收入5万元;草莓摘果9万斤,销售收入135万元,日采摘人数最多时达200人次。棚膜经济不仅富了村民,附近的困难户、低保户也就近在大棚从事栽苗、除草等工作,每年带动务工800余人次,人均增收3万元。

大棚撑起“致富伞”,蔬果种出“幸福花”。通化市积极融入全省“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布局,将持续探索新的棚膜经济增值切入点,结合辖区资源禀赋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高棚膜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推动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拓宽带农助农富农路径。

通讯员: 王秋媛 王洪岩 记者:张书源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杨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