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除了教父雷军凭借超强的企业家光环和个人现实扭曲场,将小米SU7打造成了现象级的爆款之外,其他几点均已应验,这背后深刻反映的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和经历的从量到质的升级和变化。所谓天下之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025年,中国车市又会有哪些新的走势和变化呢?也许多年以后,看着驰骋在全球各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我们将会回想起2025年那个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特殊年份。
中国区合伙人何松松
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
电动生,燃油死
品类趋势决定品牌存亡,品类兴,则品牌盛,品类衰,则品牌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首超燃油车,渗透率将突破60%,新能源车加速问鼎,燃油车走下王座。
尽管24年12月燃油车份额又有抬头迹象,但主要归因于各大传统燃油主机厂年底基于经销库存管理的需要推出的大幅度降价促销所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油车持续下滑的趋势。但笔者认为此举仅是缓兵之计,并不可持续。在新能源电动车不断升级的迭代速度、智能座舱体验、智驾体验,以及AI大模型全面上车的加持,为品类注入了强有力科技标签的背景下,如果传统燃油车品类对消费者只剩下价格的吸引力的话,只会更进一步加速这个老品类的消亡。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断言2025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历史性转折点,预计全年销量将达1500万-1600万辆,同比增长40-50%,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销量。乘用车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47.6%进一步跃升至60%-65%。
数据来源: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预测
从渠道端来看,如果经销伙伴2025年还没有全面拥抱电动车的思维转变的话,那么守着燃油就只有死路一条,在一个下降品类中存活且要活得好的概率微乎其微。
头部生,尾部死
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形成头部领跑、尾部挣扎的二元格局,随着价格战从“前菜”变“正餐”,市场淘汰必定加速,末位品牌将加速出清。
持续两年有余的价格战不仅不会消停,反而会愈演愈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升级,卷出了我们在全球的领先优势,而不思进取的合资品牌只能眼看着自身的市场份额被蚕食却毫无抵抗能力。因此,2025年将是“分生死”的关键年。
蛇年伊始,从特斯拉开启5年0息后,小鹏、长城、理想、极氪各路豪强纷纷跟进,0息大战瞬间升温,意味着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从“前菜”升级为“正餐”,全年来看预计主流新能源车型仍将有1万-3万元的降价空间。在此情况下,传统燃油车受冲击最大,贵为传统豪华阵营的BBA也只能依靠终端折扣持续扩大来抵抗下滑趋势,部分合资品牌经销商则加速退网或转投自主品牌。
图源:各大品牌官方平台发布
参照高阶市场的发展规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充分市场竞争后,今天在美国依然具备影响力的汽车品牌只有大概8个左右,如此对比来看,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品牌数量还是太多了。
自主生、合资死
合资品牌难翻身,德系、日系日渐式微,法系和韩系其一将退出中国市场。
尽管合资车企正在加速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并尝试线上直销等渠道变革新模式,但受制于外方对技术路线的主导权,“三年磨一剑”的研发节奏早已难敌自主品牌的敏捷创新、快速迭代策略,不仅技术路线转型滞后,供应链本土化不足也将进一步放大他们的成本劣势,更重要的是积重难返的传统4S渠道模式将加速瓦解;更为要命的是人心变了,今天的合资品牌不再具有品牌溢价,过去的“信仰消费”已不复存在。合资品牌的衰退已非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的必然结果。在这场变革中,合资品牌的命运不再取决于自身转型速度,而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整体节奏。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2024年数据显示,法系车累计销量为6.1万台,韩系车累计销量23.3万台,两者总和不足30万台,在2300万辆的狭义乘用车市场中仅占1.3%,每100个购车者中仅有13人选择。现代、起亚、标致、雪铁龙等品牌的市场份额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笔者可以大胆预测,随着经销网络的崩盘,法系和韩系退出中国汽车市场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合作生,独斗死
大整合时代拉开序幕,“千万辆级”车企即将诞生。
日前长安和东风合并一事,可谓打响了国有车企变革的第一枪。此举源于2024年以来国资委陆续释放的信号,要求央企通过重组“向新能源、智能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并对一汽、东风、长安的新能源业务实施单独考核,重点评估技术突破、市占率与发展潜力,而非单纯利润指标。这一政策转向直指国有车企“大而不强”的痛点。
双方通过合并带来的一系列优势,如可通过共享平台、集中采购降低研发与制造成本,实现规模化降本;加速新能源转型,协同发展深蓝、奕派、启源、岚图等隶属于各细分市场的子品牌;以及整合海外工厂资源实现出海协同等等。
以上种种,无不预示着国内汽车行业大整合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由东风和长安引发的鲶鱼效应,必将导致在新能源时代转型缓慢、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各家车企不得不来思考未来的战略布局,上汽、广汽、北汽、江淮等老牌国企也许会有跟进重组的动作,加速行业洗牌。
当然,这场整合潮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而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草莽竞争走向成熟集约的标志,唯有经历此轮洗牌,方能诞生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巨头。未来甚不排除可能出现“千万辆级”的强强联合,通过重组并购跻身全球数一数二规模车企行列。
出海生,留守死
汽车行业是全产业链范畴的竞争,在全球建立起产业供应链优势至关重要。优先出海优先享受红利,在更广阔的市场建立先发优势可用来抵抗单一市场的不确定性。
尽管受欧盟、美国贸易壁垒的影响,2025年新能源汽车出口会面临短期的波动,但总量仍将有望突破200万辆。各大车企通过海外建厂及“贸易+投资”模式应对政策风险,独联体、东南亚将成为核心增量市场。
早期出海的长城、比亚迪等企业,如今已经是东南亚各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领先品牌,消费者认知正在不断建立和强化的过程。一旦建立起品牌先入为主的认知优势,必将成为车企在区域市场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基础设施进度不一,消费文化习惯差异等因素,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进程也不尽相同。因此,能够站上全球舞台与国内市场错位竞争也是展现企业全球化综合实力的又一表现。如奇瑞、长城等早期就在海外有工厂、产业链布局的自主领先车企,这两年在国内市场内卷的大形势下,依然能够通过新能源协同燃油车的做法收获了极佳的市场成绩和利润表现。
尽管有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加持,但汽车行业始终是个长期比拼综合竞争实力的赛道,保持一定的规模化优势和良好的利润情况,始终是企业在不断加剧的竞争中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并穿越周期的根基。
有智驾生,无智驾死
智能驾驶加速普及,未来将成为用车标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正值笔者撰文期间,比亚迪声势浩大地发布了全民智驾战略,随着智驾能力的全面下放,比亚迪的这一步,将推动科技平权在行业全面扩散。正如王传福说提到的,“25年买车先看智驾”,产品有无智驾功能,将成为消费者选购汽车又一核心的关注点和考量指标。
图源:汽车经纬网
其实早在比亚迪之前,小鹏、理想、小米、长城、吉利奇瑞等车企也已纷纷祭出大招,无论是长安欲将激光雷达下放至10万级车型,还是吉利意欲在10万级市场普及高阶智驾,都反映了各大主机厂在智驾领域投入的决心和能力,只不过这一次作为行业领军者,比亚迪要彻底撕下过去只是没有智能的电动车这一标签,以400万+的规模体量和行业地位,这一重大的战略升级,将推动行业以及消费者端对智驾的关注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未来也许真如王传福所说,智驾会变成像安全带一样的标准配置。没有智驾功能或者智驾功能不足的汽车产品将无法再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图源:IT之家
(2025 年 2 月 9 日,长安汽车官宣将在今年8月份,将在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
图源:三湘都市报
(2025年1月5日,吉利宣布或将年内在售价约10万元的车型普遍搭载自动泊车和L2+级高速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某些车型配备简单的城市辅助驾驶功能)
参照比亚迪曾经“油电同价”的杀招,全民智驾战略的发布,可谓是开启了最终决赛的倒计时。在智能化的下半场,智驾将成为留在牌桌上的入场券。
主航道生,小支流死
进入新能源车全面替代燃油的品类普及期,大厂利用规模优势叠加技术优势引领科技平权,智能化下半场各大厂商在主航道市场的角逐必将使该市场持续扩容。
2024年新能源战场的硝烟还未散去,华为和理想凭借在增程赛道的先发优势强势突围,交替领跑新能源市场。下半年小米产能顺利爬坡,而小鹏则凭借Mona 03和P7+的精准定位从“倒下”边缘迅速“凤凰涅槃”。新年伊始,两小无猜又展现了充足的后劲和不下牌桌的实力。
数据来源:里斯根据各品牌终端交付量整理
随着25年新品的陆续投放,无论是问界M8、小米YU7、还是小鹏和理想电动系列等上市在即的新品军团,都将预示着在10-20,20-30万的主航道市场(同时也是传统燃油车市场销量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主航道者得天下。
相比之下,蔚来迟迟未厘清的高端战略,恐将成为李斌的阿奎流斯之肿。成立至今,蔚来迟迟未能站上30万辆规模。为了守着高端定位,蔚来不惜分兵作战,将乐道品牌独立,这基本堵住了蔚来品牌的生路。在高阶智能技术不断下放,大厂利用规模优势叠加技术优势,力推科技平权的时代背景下,缺乏明确差异化基础支撑的蔚来品牌,可能将迎来又一次至暗时刻。
同样,尊界超高端系列恐怕也只会弄得热闹一场,难以持久。且不论电动时代需不需“电动迈巴赫”,就是燃油时代的迈巴赫也只是徒有虚名,最终难逃被主流车企收购的命运。电动时代下半场,妄想通过超高端留在牌桌上的几家车企,到头来恐怕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结语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是技术、成本与生态的终极较量。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与敏捷创新占据主导,合资品牌在转型阵痛中寻找生存空间,而供应链自主可控与全球化布局将成为长期胜负手。在这场变革中,唯有兼具规模化降本能力、智能化技术储备与全球化视野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引领下一个十年。
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