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视频连线采访朱德庸。(视频截图)

  很多有名气的漫画家,都会组建创作团队,或者至少有一个助手,但漫画家朱德庸没有。他不赶进度,并且充分享受创作过程。“每一个绘画环节带来的快乐,我都不愿意让渡于别人。”
  如今,64岁的朱德庸生活很固定、很简单:每天早上起来做早餐,吃完早餐后喂猫,然后坐在书房里画画。接近中午时开始做午饭,下午一般会在家附近散散步……

  2009年,带着新出版的作品《绝对小孩》,朱德庸来成都做新书宣传。工作之余,他抽空去了宽窄巷子、爬了青城山,到公园里看别人打麻将。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专访时,他说:“成都虽然我只去了一次,但真的很喜欢,感觉大家在过着很舒服的日子。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

生活中有很多自由的缝隙
你要细心去找

  记者:最近几年,“情绪价值”这个词很流行。您在新书中对“情绪”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什么会特别关注到“情绪”?
  朱德庸:我发现很多人不擅长处理情绪。因为一般人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应该把情绪掩盖住,不愿意直面。这种观念应该改变一下。一个人产生情绪,其实是灵魂对你的人生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你答不出来。人毕竟不是动物,不是机器,一生都跟情绪在一起。如果情绪对你影响够深,它就会存在你的心里,形成一个“人生未爆弹”。我觉得拆解“未爆弹”,最重要的是先了解、正视自己的情绪。
  记者:除了阅读,在帮助大家获得情绪价值、心灵愉悦方面,您有怎样的建议?
  朱德庸:如何破解这个困局是一个大问题。大部分人要上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下班时可选择走一小段路,为自己主动寻得一小段自由。我一直认为,最接近人心灵的交通工具是自己的两条腿,其次是骑自行车。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离你的心灵越远。或者你就回到家,找个角落,摆一把椅子,静静喝一杯咖啡或一杯茶,听一段喜欢的音乐,这都是一种小剂量的自由。生活中有很多自由的缝隙,你要细心去找,并且要多往精神世界的内太空去找,而不是一直往外找,比如考虑车子够不够新、房子够不够大。
  记者:艺术创作能带来很好的情绪价值或精神疗愈价值。您作为创作者,肯定体会更深。对于不从事创作的普通人,您有怎样的建议?
  朱德庸:创作是最好的心理治疗。普通人通过书写、画画来疗愈自我,是非常好的事情。在很久之前我就说过,创作其实并没有太了不起,所有人都有权利、有资格创作。我甚至觉得,把写作或画画和职业分开,以素人身份写作,反而会更自由,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再强大的工具也只是工具
人是工具的主人

  记者:AI让一些漫画作者感到失业的危机。您如何看待?
  朱德庸:这个冲击不仅仅针对从事文字或者图画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是否要将主体性交出来,把原本应该由人承担的创作全部交给AI。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基本就代表人类文明要停止了。或许我们不应过高强调AI的功能。至少在目前看来,AI只具备使用既有材料进行再组的能力。而人类的想象力、创作力,是天赋的存在。人对生老病死的感受,和丢一堆资料让AI重组出的关于生老病死的描述,是有本质区别的。
  记者:刷短视频替代文字阅读,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虽然只是媒介的变化,但不得不说,媒介的确能带来很多本质的不一样。
  朱德庸:这让我非常担忧。我学的是电影编剧、导演,和视频的关系很密切,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看视频与文字阅读最大的不同在于,视频将受众的信息主导权剥夺了。比如,你看一本书,可以反复阅读,可以尽情吸收、感受这句话带给你的启发、意义,这就是阅读者的主导权。大概从10年前开始,只要我有新书出版,就会有人来和我谈电子书,但我从来不会授权,这是我的坚持。我一直认为,纸质书有存在的必要,这些可以触摸的实体,会通过你的手,把你的大脑和灵魂、心灵连接起来。我坚信,人是万物之灵,再强大的工具也只是工具,人是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