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以前有个领导,最爱标题党,每次教师集会,无论是寻常的政治学习,还是常规的师德教育,都要让我取个新颖精彩的主标题。刚开始我还兴味盎然,时不时地还卖弄点小才华,给她取个三五个任其挑选......
无奈,次复一次,年复一年,政治学习从无中断,师德教育常抓不懈,而我多年积累的词汇存量早已枯竭殆尽,着实痛苦不堪。
我只能举手投降,跟她建议:咱别起名了,直接上主题,更显得在意重视。
但她完全不接受我的投降,依旧纠缠我起名。我无法推脱,欲哭无泪,只能勉为其难继续起名......直到她调离学校,无限感伤的同时,我也终于不用再起名了。
也难怪她,这年头人人都爱标题党,君不见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个抓人眼球的标题,就能收割无数流量,带来滚滚财源啊!
这段时间读三国,发现原来“标题党”竟是源远流长,在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已经偷偷登场,因为尽显高大上,备受受领导喜欢——原来人性从古至今都一样。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开启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志得意满、野心勃勃的同时,他决定对徐州的吕布和刘备用兵,与手下文武商议。
大将许褚站出来说,给我精兵五万,我提着吕布和刘备之头,献于丞相。
谋士荀彧反对,他说,许将军固然英勇,但却没有谋略。我们刚刚定都许昌,不宜用兵。我有一计,名为“二虎竟食”,可以让他二人自相残杀,不费一兵一卒......
什么叫“二虎竟食”?就是请汉献帝圣旨,册封刘备为“徐州牧”(刘备虽然得陶谦“让”徐州,但毕竟没有朝廷的正式任命),然后再密信与刘备,让他杀吕布——他能杀吕布固然好,他被吕布杀了也行。
曹操一听,这计策不错,当即请旨汉献帝,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然后专程派信使去颁旨并送去密信,极尽挑拨。
无奈刘备识破了这个计谋,他欣然接受了朝廷的封赏任命,却转身将曹操密信内容告诉了吕布,并表示,我岂能中他人之计?
“二虎竟食”计策失败,本来满怀希望的曹操问荀彧,现在咋办啊?
荀彧毫不气馁地说,没有关系,我还有一计,叫做“驱虎吞狼”——咱们可以派人去告诉袁术,说刘备上表要攻占袁术的地盘南郡。袁术听说,一定会去攻打刘备,我们再令刘备去讨伐袁术。他俩打起来,在刘备后方的吕布必生异心,然后自相残杀。
曹操一听,哎呀,这计策更好,当即派人去实施......
你看,无论是“二虎竟食”还是“驱虎吞狼”,其实不过就是挑拨离间,但人家荀彧同学给起了两个名字,瞬间就变得生动形象、高大上强了,让曹丞相言听计从、满心欢喜,也让荀彧的地位在曹操集团稳居顶层。
荀彧,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其实已经早就出场了,我却是才注意到他。
荀彧字文若,出生于颍川士族之家,父祖皆是名士。他本人亦是少年成名,被举孝廉,曾经在袁绍手下干过。后来发现袁绍这人不行,当曹操在兖州招兵买马之际,与侄子荀攸联袂前来投奔。
曹操与荀彧一见之下,竟是惺惺相惜,互相欣赏。
曹操说,你就是我的子房啊——子房是刘邦的谋士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荀彧亦是殚精竭虑为之谋划,向曹操推荐了程昱、郭嘉等著名谋士......
此前,曹操东征徐州,留荀彧和程昱驻守兖州,吕布趁机来攻,荀彧与程昱拼死守卫,终于等到曹操大军回援,大败吕布。
当汉献帝狼狈不堪、无人收留、无处安身之际,又是荀彧向曹操建议,“迎天子以令诸侯”——如此战略眼光,为曹操赢得了先机。
这时的荀彧,不过三十出头,是朝气蓬勃的荀彧,是意气风发的荀彧,是全心全意辅佐曹操的荀彧。他既有观瞻全局的大韬略,亦不乏“二虎竞食”“驱虎吞狼”这样媚俗的标题党小计谋,着实让人钦佩。
荀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会常常出场。
相比其他小说,《三国演义》时间跨度特别长,前后将近一百年。如此,让行走在其间的无数人,从生到死,从青春到老迈,一生都裹挟到那个时代的翻云覆雨中。
当然也有的人没有能够活到老,生命就戛然而止;有的人只在历史的舞台上惊鸿一瞥,就消失无踪,他们都遗憾得没法让后人看到一生的全貌。
荀彧是幸运的,他始终站在历史的聚焦处,将他的智慧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荀彧也是不幸的,随着事业的成功,他越发走不出精神的矛盾纠缠,他的结局是另一种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