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民”即福民医院。自鲁迅1927年10月携夫人许广平来上海,到他1936年10月去世,这家日本人开设的医院就成为鲁迅在沪看病的主要医院。
提及福民医院,院名还是清末民国时期上海商界名人王一亭起的。1920年1月,顿宫宽由东京来沪,他是原上海佐佐木医院院长临终前指定的继任者。1921年4月,医院移至今四川北路1878号(当年的北四川路142号),更名福民医院,即现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
鲁迅是经内山书店的店主内山完造介绍与顿宫宽相识。1929年9月26日下午3时,许广平称腹痛,曾学医的鲁迅知道这是临产征兆,立即送许广平到福民医院,医院副院长兼妇科主任高山章三博士检查后告知,孕妇因年龄偏大,分娩困难。当夜,即将为人父的鲁迅一直守在医院。翌日早晨8时,高山章三博士采用产钳方式让婴儿呱呱落地。据《鲁迅日记》记载,从许广平入院至10月10日平安出院,鲁迅几乎每天都去福民医院探望。10月1日鲁迅去医院时与许广平商定,在上海出生的婴儿,就取名周海婴。许广平出院后,鲁迅定期带海婴到福民医院检查身体,还请中国女护士给儿子洗浴。
1934年,福民医院由原先的3层重建为7层大楼,添置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1936年初,鲁迅病了,便去福民医院做透视和拍胸片,又请熟悉的日本医生须藤来诊治,结论为“气胸”。须藤医生每天到山阴路大陆新村为鲁迅打针,鲁迅病情有所好转。3月初,鲁迅又发烧,曾与鲁迅同住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的共产党人冯雪峰与茅盾谈及鲁迅病情,茅盾托史沫特莱女士找来了当时在上海的美国肺科专家,对方检查后坦陈,可能过不了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鲁迅在福民医院所拍胸片,现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1984年上海市组织23位医生举办了“鲁迅先生胸部X光片读片会”,诊断结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肺气肿,双肺中部慢性肺结核病,右侧结核渗出性胸膜炎。与会者一致认为,鲁迅先生死于上述疾病基础上引发的左侧自发性气胸。这个结论与当年给鲁迅先生诊治的日本医生须藤的判断吻合。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吉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