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以超123.19亿票房超越《头脑特工队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这一里程碑不仅标志着中国动画工业的崛起,更折射出东方叙事在全球文化场域中的突破。从1922年万氏兄弟绘制的《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广告,到如今数字技术重构神话宇宙,中国动画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从艺术觉醒到工业革命的跨越。这场跨世纪的“闹海”,既是水墨丹青与粒子特效的对话,也是文化基因与工业体系的双重突围。

动画美学革新 民族风格贯彻始终

中国动画征途是一部从拓荒到觉醒的突围史,而百年来,中国动画人始终在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道路上求索。



1922年,万氏兄弟在7平方米的亭子间里用自制设备完成《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以走马灯与皮影戏为灵感,为中国动画播下火种。1941年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以火焰山隐喻抗战烽火,1964年《大闹天宫》以水墨丹青重构东方美学,上美影“中国学派”在“民族风格之路”指引下,将敦煌壁画、戏曲脸谱、宋画意境注入动画基因,铸就世界动画史上的东方丰碑。



1979年,《哪吒闹海》以“哪吒还骨”的悲壮场景,将中国传统美学推向更高的境界。而这群早期的创作者或许未曾想到,他们在摄影机前逐帧调整的赛璐璐片,会在46年后演变为每秒万亿次计算的数字洪流。

二十一世纪的电影荧幕上,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票房破冰,到2019年迎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亿票房开启中国动画的新篇章。此后,《深海》《姜子牙》《长安三万里》等众多优秀影片问世,中国动画在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也始终坚持继承传统神话、水墨风格、古诗词等民族特色。这些创新,实则都延续着1956年《骄傲的将军》从京剧脸谱提炼造型、1961年《小蝌蚪找妈妈》转化齐白石水墨意境的创作基因。

工业体系进化 跨界协作是中国动画的“传统”

《哪吒2》1948个特效镜头背后,藏着中国动画工业的进化密码。当田晓鹏2014年为《大圣归来》包场网吧渲染时,很难预见十年后《哪吒2》能通过2000台服务器组成的“云渲染矩阵”,把4K镜头拆成3.7亿个任务包,通过5G网络分发到全国。这种算力跃升,折射出中国动画从“人海战术”到“智能协作”的质变。



中国传媒大学王雷教授介绍表示,这种“分包协作模式”打破了好莱坞“in-house”(内部开发)体系的垄断,“in-house”就是从创意到制作都在自己团队内部完成,这些人长期是一个固定团队的成员;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像《哪吒2》这样的协作式,就是短时间内组织起巨大的产能,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也意味着,中国动画通过灵活整合行业资源,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而在《哪吒2》的130余家参与企业中,既有原力动画这样的前迪士尼代工巨头,也有时间线动画等专精绑定技术的“隐形冠军”。这种生态恰似1964年《大闹天宫》创作时,京剧大师郑法祥指导猴王神态、漫画家张光宇设计造型的跨界协作传统。

顶峰相见 东方叙事走向世界展开文明对话

当哪吒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撕裂天庭时,《头脑特工队2》的莱莉正在与“悲伤”和解。这两部角逐票房冠军的影片,既映射了东西方文化叙事的差异与互补,也展现出每一部优秀动画电影的成功,都离不开对现代性议题的回应:《哪吒2》因其“逆天改命”的叙事击中现实焦虑,《头脑特工队2》则通过情绪疗愈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当地时间2月14日,《哪吒2》在北美地区正式上映,影片的预售票房和排片量均创下北美地区近20年华语影片新纪录,部分影院甚至增设午夜场次以满足观众需求。“希望《哪吒2》可以角逐奥斯卡奖!”奥斯卡动画片奖项评委艾伦·埃拉索夫在采访中喊话饺子导演,并表示:“我认为中国动画行业还会继续稳步发展。”

电影工业与艺术创新相互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紧密结合,当哪吒与莱莉在票房榜上相遇的今天,中国动画正在面向国际舞台,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淇 图片 猫眼专业版 新华社 资料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