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单车基械匠。
今天我们来看两款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场地战车,来一个跨时空的1V1 PK:Look P24和Hope-Lotus。
一、外观设计:从科幻片场到风洞实验室
1)LOOK P24:双座杆的「机械美学」
这款法国战车最吸睛的莫过于双座杆设计——两根碳纤维立柱从立管后方斜插而出,如同中世纪骑士的双刃剑。与英国Hope-Lotus的分体式座桥不同,LOOK选择将传统座管区域彻底镂空,让座垫直接固定在两根独立立柱上。
这种悬浮式结构不仅能减少座管迎风面积,还能利用立柱间的空隙引导腿部湍流。车架后三角的加长版上管则像一把手术刀,试图将气流平顺地导向后轮,避免形成低压涡旋。
2)Hope-Lotus:3D打印的「骨骼标本」
英国队战车延续了Lotus自1992年奥运金牌车108以来的激进基因,但这次与Hope Technology合作后,画风更像外骨骼生物。
其分叉座管设计被车迷戏称为蟹钳,通过3D打印钛合金晶格结构,在减重30%的同时将刚性提升至传统碳纤维的1.5倍。
前叉宽度达到惊人的120mm,甚至超越某些公路碟刹轮组间距,这种吞轮设计让气流在前轮两侧形成可控湍流,反而降低整体风阻。
二、气动哲学:系统效率的「左右互搏」 LOOK的「以乱治乱」策略
法国工程师认为,场地车80%的风阻来自车手本身,因此Look P24的超宽前叉并非单纯整流,而是主动制造前轮两侧的低速紊流区。
这些紊流能与车手躯干后方的高压区形成压力平衡,减少车体整体压差阻力。双座杆则巧妙隐藏在车手大腿后方,利用腿部运动产生的涡流作为天然挡板。
Hope-Lotus的「气流驯服术」
英国团队通过雷尼绍公司的流体力学模拟发现,传统座管会在车手胯下形成低压黑洞,因此将座管分叉成两股绕行路径,如同给气流铺设双车道。
配合3D打印的钛合金后叉桥,气流在通过座管后会被加速并平顺导向后轮,这一设计在55km/h时速下可节省8瓦功率。
三、性能博弈:克数与秒数的生死竞速
指标
LOOK P24
Hope-Lotus
重量
7.2kg(UCI限重下限)
6.9kg(3D打印钛部件减重)
车把系统
四螺栓可调式碳纤维一体把
全定制3D打印钛合金分体把
功率计
非驱动侧曲柄集成式模块
五通直装式无线应变片系统
维护性
快拆式前叉+模块化电路
全封闭焊接式接口
胜负手 :LOOK的可调车把允许车手在冲刺与耐力赛模式间快速切换,而Hope-Lotus的3D打印钛曲柄通过晶格结构实现2000W冲刺下的零形变——这两项技术分别代表了战术弹性与绝对强度的极致追求 。
四、品牌基因:创新狂人与工程贵族的百年缠斗
1) LOOK:自锁脚踏鼻祖的叛逆血统
这个法国品牌早在1984年就凭自锁脚踏颠覆公路车坛,其碳纤维车架首创72.5°立管角度,让环法爬坡王Jalabert一战封神 。
此次P24的双座杆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是LOOK对"车手-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又一次赌博——毕竟他们的座右铭是"宁可丑得独特,不愿美得平庸"。
2) Lotus:从F1赛道到自行车馆的降维打击
1992年Lotus 108用F1单体壳技术帮博德曼拿下奥运金牌时,舆论惊呼"这是作弊!"。
如今与Hope的合作更凸显汽车工程的跨界思维:用雷尼绍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复刻F1悬挂结构,甚至将风洞测试精度提升至0.01Cd(相当于汽车行业标准) 。这种不计成本的研发模式,也只有背靠英国国家彩票基金的奥运战队玩得起。
五、未来预言:规则枷锁下的技术突围
UCI法规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LOOK P24的双座杆是否会被判定为非传统结构尚未可知,而Hope-Lotus的3D打印部件已游走在定制化与量产合规性的灰色地带。
但无论如何,这场法英对决证明:当空气动力学遇见材料革命,场地自行车的进化已从毫米之争迈入湍流操控领域。
正如Lotus工程师所说:“我们不是在造自行车,而是在设计一片会旋转的云。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喜欢,欢迎订阅,单车基械匠,给您带来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实用的单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