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面世。至今,中国动画电影已有百年历史。
从新中国第一个动画英雄“神笔马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天书奇谭》的“蛋生”师徒,再到如今创造百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动画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风格在每一代中国观众的记忆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可以说,每一代中国观众心中,都有一位“哪吒”。
在这些动画电影的主人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一代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突围,中国动画仿佛早已向世人喊出《哪吒》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在这片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土地上,永远有人愿以血肉之躯,冲破那扇名为“不可能”的南天门。
2025年2月18日,《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海外)突破123亿,超越《头脑特工队2》成为全球动画票房榜第一。
1922年
中国首部动画片是打字机广告
说起中国动画的起步,就不得不提起中国动画之父——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
万氏兄弟,左起: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资料图
万氏兄弟四人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幼时母亲偶然为其买画片、画册的决定成为他们走上绘画道路的契机。20世纪20年代初,动画继无声电影之后传入中国,这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一经问世就得到大批观众的喜爱。
万氏兄弟立志要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于是开始模拟试验,没有试验场地,就把大家的起居室——位于上海闸北路三丰里—间仅有7平方米的亭子间作为实验室。1922年,接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万氏兄弟创作了《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动画广告片——尽管这是一部商业宣传片,但它却是我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也填补了我国动画产业长久以来的空白。
《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第一页。资料图
4年后,万氏兄弟在受邀加入长城动画公司后制作的《大闹画室》问世,这部真人和动画相结合的动画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
1939年《铁扇公主》
甚至影响了“日本漫画之父”
20世纪30年代,受抗日战争影响,万氏兄弟也将动画片当作宣传的有力武器。1932到1937年,他们拍摄了二十多部抗日救国题材的短片。
1939年,恰逢迪士尼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在中国放映,国人竞相观看,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聘请万氏兄弟,着手制作一部动画长片。
在题材的选择上,万籁鸣决定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为蓝本,制作一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铁扇公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先后百余人参与绘画、摄制,历经重重困难影片才得以完成。
《铁扇公主》DVD封面。网络图
该片成片1小时20分钟,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影片上映一个半月后因强烈的社会反响一度远赴海外,甚至影响了后来许多的日本动画从业者,其中就有日本的“漫画之父”——手冢治虫。
在之后的创作中,万氏兄弟把中国的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纳入题材库,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风格。
1955年“神笔马良”
新中国的第一个动漫英雄
1946年10月,中国第一个设备较完整的电影制作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二十多人被调往上海,组成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
随后,美术片组逐渐汇聚了诸多名家:有从香港回来的万籁鸣、万古蟾;有钱家骏、虞哲光等早期从事动画创作的“元老”;还有漫画家华君武、儿童文学作家金近等人。
《神笔》剧照。网络图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支“神笔”。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制作的木偶人动画片《神笔》中,主人公马良用仙人赠送的神笔惩恶扬善,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那一代人当之无愧的“哪吒”。
凭借其过硬的质量和深远的影响力,《神笔》获得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成为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
1961年《大闹天宫》
国际上获奖无数,形成“孙悟空热”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扩建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厂),随后拍出《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等,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独特地位。
1961年,上美厂决定把导演《大闹天宫》的任务交给万籁鸣,于是万籁鸣及其团队历时三年多完成所有镜头,上下集共绘制了超过15.4万幅图画,胶片长达一万多尺。但直到1978年,《大闹天宫》才得以重见天日,尤其是上下集合映后,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扬。
《大闹天宫》海报。网络图
据统计,《大闹天宫》曾先后参加过全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18个国际电影节,并多次获奖,此后还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
《大闹天宫》的上映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孙悟空热”,市场上的儿童玩具、糖果糕点的包装以及儿童服装上都印上了孙悟空,许多画报、杂志也用其形象做封面……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在之后六十多年的岁月中,仍是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巅峰。
1979年“吒儿”来了
《哪吒闹海》又成高峰
改革开放后,上美厂也将封尘的剧本重新提上议程,聚集了最强阵容,1979年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面世。
当莲花绽放,哪吒从花瓣中走出,三头六臂,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那一刻,不仅是传说中的少年英雄涅槃,也是中国动画的呐喊,它用五万多张画稿、数百个日夜告诉世界,中国动画还活着,而且活得有力。
《哪吒闹海》。网络图
电影分为“出生”“闹海”“自刎”“化身”“复仇”五场戏,情节铺排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哪吒自刎的经典片段,当年可谓“赚足”了眼泪,在香港上映两周,观众达12万人次。
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厅展映时,观众给予《哪吒闹海》长时间鼓掌、欢呼,评论家称赞它“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影片先后荣获第3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放映奖等三项国际大奖,也标志着“中国动画学派”民族风格的进一步成熟。
80年代“神仙打架”
两部动画撑起一代人的童年
上世纪80年代是上美厂毫无疑问的黄金时代,盛产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山水情》《九色鹿》《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无数70、80后的国产动画记忆几乎都来自这里。
《葫芦兄弟》。网络图
每集20分钟,5集的《黑猫警长》和每集10分钟共13集的剪纸动画《葫芦兄弟》,用230分钟撑起了一代人的童年;依据敦煌壁画故事改编的《九色鹿》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一部《山水情》,上美厂奏演了一曲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响。2006年法国安锡动画节评出一个世纪的百部动画代表作,《山水情》成为唯一入围的中国动画。
《山水情》。网络图
上世纪80年代优秀的中国动画作品如同“神仙打架”,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上美厂的一座艺术高峰——《天书奇谭》。老少咸宜的故事情节、穿插全片的东方式传统美学,不管是论艺术还是论内核,该片都堪称一代“神作”,其当年的热度好比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
《天书奇谭》海报。网络图
从台前到幕后,这部动画都拥有着当年国产动画的最强阵容。以王树忱和钱运达为首的创作班底不甘心做一部只给小孩看的电影。在艰苦的创作环境中,老一辈艺术家全靠耐心和恒心完成了这项浩瀚的工程——那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神话世界,趣味盎然又不失内涵的情节桥段,勾勒描摹了一幅人间众生相。
导演钱运达曾说:“《天书奇谭》受欢迎,是因为它搞得有趣,比较滑稽,还是符合我们那个奇趣美的要求。”
世纪之交《宝莲灯》
票房成功却成转折点
1999年,大名鼎鼎的动画《宝莲灯》上映,这部动画被90后奉为童年经典。投入血本,上美厂用超豪华阵容创作出50个人物形象、1800个镜头、2000个背景以及15万幅动画画面。
作为上美厂学习国外动画工业的第一作,《宝莲灯》5元一张的电影票卖出了2500万元票房,比同期上映的迪士尼动画《花木兰》足足多了1500万元。
《宝莲灯》海报。网络图
同时,《宝莲灯》也贡献了国漫电影动画历史上传唱度最高的三首金曲:刘欢《天地在我心》、李玟《想你的365天》、张信哲《爱就一个字》。“国漫电影动画至今都没有任何作品在音乐上能超越《宝莲灯》”成为诸多电影专业人士的共识。
经典作品埋下的种子
会让“哪吒”越来越多
好在,优秀作品偶有闪光。当下大热的《哪吒2》让无数90后的“白月光”翻红。“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2003年在央视首播的动画剧集《哪吒传奇》主题曲一响,这部22年前的优秀国产动画被重新记起。
《哪吒传奇》。网络图
以围棋为载体,2005年上映的动画剧集《围棋少年》用少年成长故事映射出家国情怀和人生大道。如今看来,哪怕当时的剧情不够严谨,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看卖座的精品动画,成为95后、00后一代人的“哪吒”。
《围棋少年》主角江流儿。网络图
真正的艺术无惧商业化。2015年,经过八年的酝酿,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惊艳问世。重新戴上紫金冠的齐天大圣,在开篇就用镜头向1964年版《大闹天宫》致敬。
2019年,深受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影响,导演饺子设计出了不一样的“魔童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为哪吒动画形象的新注脚。《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以近50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影史上最卖座的动画电影之一。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网络图
5年后的2025年,带着万众期待而来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突破100亿元的电影,并一路高歌猛进。
在此之前,那些对中国动画的唱衰质疑可以汇聚成一句话: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再也回不来了。是的,在那个平均工资只有两位数的年代,上美厂批下百万巨款,剧组绘制4年15万张手稿的《大闹天宫》回不来了;由著名国画大师吴山明作画,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配乐,匠心打造的水墨动画绝唱《山水情》回不来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曾无数次怀念起儿时看过的经典动画,反复咀嚼那些家喻户晓的剧情台词。
但幸好,那些经典的动画撒下了种子。
《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网络图
在导演饺子的《哪吒》系列里,不管是“万妖冲鼎”的奋力一搏,还是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都用自己的双手托举起了自己的命运,仿若新一代中国动画人的真实写照。
3岁的哪吒正大闹“动画海”,而百年中国动画的春天,正在来临。
中国动画,正重新做回自己。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 周荞 部分综合 中国文艺报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