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还记得14年前那个在车祸现场大喊“我爸是李刚“的狂妄少年吗?
因为他的一句话,李刚被封为“四大名爹”之一,他也凭借自己的实力,妥妥坑爹:父亲李刚被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最终被查案撤职,而他没有权势滔天的爹为他“擦屁股”,自己也锒铛入狱。
从一个嚣张跋扈的官二代,到后来沦落成阶下囚,刑满出狱后他更是孤身一人,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如今现状也令人不禁唏嘘感慨。
溺爱成灾
这个开车撞人还不知悔改的恶少名叫李启铭,1988年他出生在河北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中,父亲李刚当时是河北省某市公安局副局长,母亲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要职。
他的父母极尽可能为他提供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他铺就了一条金光闪闪的坦途,让他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恰恰忽略了孩子品性的培养,造成其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这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并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而是在物质享受中,领悟出一道“歪理”:认为权势和财富是通往未来的有力保障;
他也从心理上也萌发出一种常人所不能企及的优越感,自认为高人一等。
因为父母的娇惯,他从小在家和学校,就是一个小霸王的存在。在家里,父母亲人可以零容忍包容他;
除了家之外,他也总是仗着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欺负弱小的同学,整天打架斗殴,甚至敢和老师动手叫板。
他之所以这么嚣张,就是因为背后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爹。每次出事后,父亲不但没有批评指责他,反而拍着胸脯安慰他:别怕,有我在。
长期以往,在他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一张“免死金牌”,自己干啥时候都行,随心所欲,反正身后有一个“兜底”的爹在呢。
但是,上天是公平的,不会让恶人一直为非作歹。2010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掉进了深渊。
犯案判刑
那一年他22岁。2010年10月的一天晚上,他和一群狐朋狗友在酒吧喝完酒后,已经醉酒的他还执意要开车上路。
他的那些朋友劝说打车或者找个代驾,李启铭喝得醉醺醺的说:不用,出了事我爸能摆平。
果不其然,车开到河北大学附近时,由于他意识不清醒,车速还特别快,大概有100码,两个在一旁练习轮滑的女大学生当即被他的车撞翻在地。
较轻的那个女生被右车镜剐蹭到地,在地上痛苦呻吟起来;而直接被他迎面撞上的女生陈晓凤,在巨大的冲力下,从挡风玻璃反弹至数米的高空,而又重重地落下,她年轻的生命犹如一片枯叶一样,无力落地、了无生气。
这一幕让当时的目击证人看后都心有余悸,大家还没回过神来,令人更加气愤的是,李启铭非但没有停下车,反而径直向前开去,从倒地不起的陈晓凤身上无情的碾压过去。
他还试图肇事逃逸,这一行为极大激怒了在场的保安和大学生们,在大家的围攻下,硬生生将他的车拦了下来。
事故发生后,警方和急救人员纷纷赶到,面对众怒和警方的询问,李启铭居然毫不畏惧,他在在车祸现场叫嚣“有本事你们去告我,我爸是李刚“。
对于他的这一行为,人们已经出奇愤怒了。
随着陈晓凤年轻生命的陨落,此事当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人们纷纷谴责他的同时,也不禁对李刚的身份产生好奇,随之而来进行了一场人肉搜索。
最后李刚的身份也被曝光,他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的副局长,他也被牵扯到一桩断案造假的事件中。
尽管李刚在事故发生三天后公开道歉,承认自己没教育好孩子,要公平公正的审理,但是很多网友并不买账,认为他不过是在惺惺作态。
由于舆论的声音太过猛烈,司法机关也对此展开调查,李刚最终也被撤职,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
而那个撞了人不知悔改的少年,被认定为危险驾驶罪,酒后驾驶、肇事逃逸,最终被判了6年有期徒刑。
现状令人唏嘘感慨
李启铭锒铛入狱,服刑期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终于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但是他尚有拥有在世的大把光阴,被他撞死的无辜少女,生命却戛然而止在最美好的年华,留给家人无尽的伤痛。
6年的牢狱生活,他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
当他刑满出狱的时候,监狱门口空无一人,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和亲人,都不愿意再和他有任何交集。
面对记者的询问和闪动的镜头,他无限落寞的说:大概没人来接我吧……
一失足成千古恨,曾经种下的恶果要自己独自吞下。
出狱后,他的父母也避而不见他,重新融入社会谈何容易,无奈之下,他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在工地上搬运砖头、粉刷墙壁,艰难的在世上生活。
也许这就是命运对他最好的惩罚吧。
一些启发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
父母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总想给孩子遮风挡雨、给他提供衣食无忧的物质基础,往往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三观的建立;造成孩子混淆是非,内心边界感缺失,容易做出出格、大逆不道的事情。
爱和溺爱不同,爱会让无序和混乱中的孩子顺利度过童年,走过青少年,成为一个品性良好、意志坚定的人;而溺爱却让孩子迷失自我,不知道边界感在哪里。
总是对孩子特殊关照、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过度保护、当面袒护,习惯性做交易、包办代替都会养育一个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缺乏自律和责任感的孩子。
《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提到,外在的物质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有力量,这是一种伪安全感,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手里有个遥控器,自己的整个生活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这样的安全感也很容易坍塌。
真正的安全感是让孩子能够接纳身边不确定性,内在不慌张,拥有安定的力量,完成整个生命的建设、人格的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给到孩子真正的安全感,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和变美好的过程。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