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北省的一位母亲迎来了一对特殊的新生儿——“连体婴儿”。
令人震惊的是,这对连体双胞胎是全国首次出现的坐骨连接案例,许多医院都不愿承担手术风险。
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双胞胎家庭也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希望有医院能够接纳他们。
时光飞逝,16年过去了,这对独特的双胞胎现在生活得如何呢?
罕见的连体婴儿意外降临
2009年6月19日,对于湖北孝感的杨伟和张建军夫妇而言,是充满期待的一天。
杨伟在云梦县医院被送入手术室,准备进行剖腹产手术。
张建军在手术室外焦急地徘徊,目光始终锁定在手术室的门上。
经过漫长的等待,手术室的门缓缓打开,护士抱着新生儿走了出来。但是,护士脸上的严肃表情让张建军的心情瞬间紧绷起来。
“母亲和孩子都很安全,”护士说,“只是,孩子们是连体婴儿,目前还无法确定他们的性别。”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重重地击中了张建军的心,他的身体瞬间僵硬,脸上的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来,杨伟生下的是一对坐骨连体双胞胎,他们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及部分骨骼都是共享的,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在怀孕期间,杨伟严格遵循医嘱,总共进行了6次产检。
每次产检,医生都告诉他们胎儿一切正常,这让杨伟和张建军对新生命的到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他们从未预料到孩子出生后会是这样的局面。
从医学角度来看,连体婴儿的几率仅为200万分之一,而坐骨连体的情况更是极为罕见。
产检医生表示,当时双胞胎的连体面积很小,检查时未能观察到所有细节,对此他们深感遗憾。
孩子们出生后,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她们共用排泄系统,无法正常排泄,常常高烧不退。
小小的身体躺在保温箱中,因为高烧而脸色异常红润,眉头紧锁,时不时发出微弱的哭泣声,让人看了心痛不已。
消息很快在小县城里传开,杨伟和张建军家门外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
有人满脸同情,对这两个孩子的遭遇表示叹息;也有人在一旁指指点点,说些难听的话。
“他们家上辈子不知道造了什么孽,才会生出这样的孩子。”
“这孩子活着也是受罪,以后可怎么办哟。”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杨伟和张建军内心极度痛苦,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孩子们。
看着保温箱里的两个小生命,杨伟默默发誓,无论多么艰难,都要为她们争取一个正常生活的机会。
艰难的求医之路
孩子们出院后,杨伟和张建军踏上了艰难的求医之旅。
他们抱着孩子,奔波于各家医院,但每到一家医院,医生们了解孩子的连体情况后,都摇头表示情况太过复杂,难以治疗。
一次次的拒绝,让杨伟和张建军心中充满了绝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就在他们感到无助时,孝感红十字志愿者鲁峰得知了他们的情况。
鲁峰带领团队四处奔波,联系各大医院,为张玲和张珑寻找一线生机。
终于,武汉协和医院表示愿意接收这对双胞胎。
得知这个消息时,杨伟和张建军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紧紧握着鲁峰的手,不停地表达着感激之情。
在武汉协和医院,医生们对张玲和张珑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查流程,医生们确定了这对双胞胎是女孩。
检查结果显示,姐妹俩的情况非常复杂,她们共用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下半身紧密相连,尾骨也连在一起。
幸运的是,她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心脏和肾脏器官,这为手术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
为了让手术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医生建议杨伟每天为孩子做“折叠操”。
所谓的“折叠操”,就是以姐妹俩的连体处为中线,将她们反复折叠,以此拉伸皮肤。
这个过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极其痛苦的。每次做“折叠操”时,张玲和张珑都会疼得大哭,小脸憋得通红,眼泪止不住地流。
杨伟看着女儿们遭受这样的痛苦,心如刀绞,每一下折叠都像是在割她的心。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只能强忍着泪水,咬着牙坚持。
每天,杨伟都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时为孩子做“折叠操”,几个月来从未间断。
艰难的选择
手术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手术费用却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杨伟和张建军的心头。
对于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张建军每月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除去房租、生活开销等费用,几乎所剩无几。而这次手术,预估费用高达数十万元。
就在他们为手术费发愁时,媒体报道了张玲和张珑的情况。这一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
有人匿名捐款,有人组织募捐活动,一笔笔善款汇聚起来,很快就达到了约20万,暂时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临手术前,医生把杨伟和张建军叫到办公室,面色凝重地告诉他们一个艰难的决定。
由于姐妹俩共用的器官位置靠近姐姐,且姐姐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好,为了保证两个孩子的存活几率,只能将共用的器官给姐姐。
这意味着妹妹在手术后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听到这个消息,杨伟和张建军的内心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挣扎,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怎么忍心做出这样的选择?
杨伟抱着两个孩子,泪水不停地流淌,她不停地亲吻着孩子的小脸,仿佛这样就能给她们更多的爱。
张建军则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眉头紧锁,内心的痛苦溢于言表。
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最终还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决定将共用器官给姐姐。
手术成功
2009年11月17日,张玲和张珑被推进了手术室。
手术室外,杨伟和张建军紧紧相拥,他们的身体微微颤抖,不停地喃喃自语:“一定要平安,一定要平安”
手术室内,武汉协和医院集合了小儿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等8个科室的33名专家及医护人员。
手术开始后,医生们发现实际情况比预计的更为复杂。
姐妹俩的大肠直肠紧密相连,需要小心翼翼地一分为二,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肠功能。
更棘手的是,输尿管的生长位置异常,姐妹俩身上长的竟是对方的输尿管。
医生们经过紧急讨论,决定将不属于自己的输尿管切除,然后重新安装在各自的身体内。
而尿道括约肌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两人仅有一个尿道括约肌,经过综合评估,医生们一致认为应该将其给姐姐张玲,因为姐姐的发育情况更好,术后恢复的可能性更大。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室外的杨伟和张建军感觉每一秒都无比漫长。
他们在走廊上来回踱步,眼睛始终盯着手术室的门,不放过任何一点动静。饿了,就随便吃几口别人送来的面包;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
经过11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手术终于成功完成。当护士走出手术室,告诉他们手术成功的那一刻,杨伟和张建军激动得瘫倒在地,喜极而泣。
他们紧紧相拥,泪水肆意流淌,心中的喜悦和感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术后,妹妹张珑需要做人造肛瘘手术,并装上尿管和尿袋。小小的身躯上挂着这些器具,让人心疼不已。
医院特意安排了医护人员全天候站岗,密切关注姐妹俩的身体状况。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姐妹俩的身体逐渐好转,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
社会援助,支撑后续治疗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费用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然而,社会的爱心并没有停止。
志愿者们继续为姐妹俩筹集手术费,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组织义卖活动、公益演出等,努力为姐妹俩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协和医院也伸出了援手,免除了20万的手术费。这一善举让杨伟和张建军一家感激涕零。
爱心人士的捐款也源源不断地涌来,一期手术后,姐妹俩每月的吃药、奶粉、纸尿裤等费用高达四五千,这些好心人默默地承担起了这些费用,让姐妹俩的生活和治疗得以继续。
到了二期手术时,社会各界的爱心再次汇聚。
众多企业家纷纷举办慈善义演,将门票收入全部捐出作为姐妹俩的手术治疗费用。
张建军夫妇收到了好心人为双胞胎捐款40余万,这些钱如同及时雨,为姐妹俩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术后的日子里,张玲和张珑在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下逐渐成长。
姐妹俩每年生日,都会回到武汉协和医院,和曾经救治过她们的医护人员一起庆祝。她们会给医护人员送上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9年11月8日,武汉协和医院为她们举办了分离十周年生日会。医院里布置得温馨而热闹,气球、彩带飘扬,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张玲和张珑穿着漂亮的裙子,像两只快乐的小鸟,在医院里穿梭。她们和医护人员们一起合影留念,笑声回荡在整个医院。
2021年,母亲杨伟带着姐妹俩参加了央视《越战越勇》节目。
在节目现场,杨伟眼含热泪,向帮助过她们的好心人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张玲和张珑则在一旁,紧紧握着妈妈的手,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妹妹张珑因为挂着尿袋,在学校里偶尔会遭到同学的嫌弃。
有同学指着她的尿袋,大声嘲笑:“你身上怎么挂着这个,好恶心啊!”
张珑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个时候姐姐就就会过来护着妹妹。
如今,姐妹俩身体指标正常,她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过着平凡而快乐的生活。
妹妹张珑满心期待着满15周岁的那一天,因为到时候她将进行泌尿系统重构手术,手术成功后,她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一路走来,姐妹俩在家人、医生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曾经的不幸在爱中渐渐远去,化为她们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
当父母的,碰上孩子难题就揪心,如果你是杨伟,会怎么为连体婴儿寻生机?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