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631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国际权威的精神医学诊断指南,并不是“金标准”

02、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并不能解决患病根源

03、国内精神科要牢牢抓住第三次浪潮,反超西方!

当你攀登至“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峰,掌握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后,曾经的迷雾会逐渐散去;

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就摆在你面前,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也会清晰可见。

今天,我们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谈谈以下话题:

国际上最权威的精神医学诊断指南,就一定是对的吗?

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真的有看上去那么科学、那么牛吗?

国内精神科到底该怎么发展,才能真正满足患者、家属的需求,甚至甩西方国家几条街?

这些话题不但涉及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跟患者、家属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够看清真相,提高认知维度,也就更有利于尽快找到加快康复的方法。

01、国际权威的精神医学诊断指南,并不是“金标准”

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精神医学诊断指南有2个:

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即ICD系列;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即DSM系列。

最值得一说的,是美国的DSM系列。

DSM发展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不断“上新”,已经发布过5个版本。

1952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了DSM-1,这是首个系统化分类精神疾病的诊断手册。

当时,精神分析流派在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DSM-1的许多编写者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拥趸,所以,DSM-1明显受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

比如,DSM-1中大量使用了精神分析流派的术语,比如“神经症”、“心理动力学冲突”;还会过度强调无意识过程和童年经历的影响。

1968年,DSM-2出台,里面仍然有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子。

不过,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以及精神分析流派所暴露出的局限性,尤其是它并不属于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在西方发达国家日渐式微了。

1980年发布的DSM-3就弱化了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诊断标准更客观、更基于看得见的症状,强调诊断的可操作性。

DSM-4和现行最新的DSM-5,更是加快摆脱了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转向更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诊断体系。

在整体来说,DSM的发展是越来越进步的。但即使是最新进的DSM-5(出台于2013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书籍图片

它倾向于认为,绝大部分精神障碍的根源是生物学因素,忽视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

它还加入了“谱系化”这个概念,令双相障碍、孤独症等的诊断范围扩大化。很多以前不属于双相障碍的患者,一夜之间就成了双相障碍患者。

而世卫组织发布的ICD每一版更新前,都会参考最新版本的DSM诊断指南。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医学领域中,还是以美国精神医学为主的。

不过,ICD系列也会吸收其他国家精神科专家的部分意见。所以,ICD系列与DSM大部分一致,但也有小部分内容不同。

比如,最新出台的ICD-11确立了一种新的精神障碍: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但DSM-5中却并没有这个诊断。

其实,ICD-11涵盖了所有临床疾病,精神障碍只是其中一部分。国内有学者把这部分翻译成了中文,并在2023年出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



《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书籍图片

上面的分析,主要是想说明2个问题:

无论ICD,还是DSM,它们都是根据时代发展而动态变化的。个体得的是哪种病?甚至到底算不算是病?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且,ICD和DSM之间也是有分歧的,不同的大夫用不同的诊断指南,有时就会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

所以,患者、家属不要对所谓的“诊断”感到恐惧,觉得孩子就是这种病。

尤其是有的孩子被诊断双相障碍之后,属于所谓的“重性精神病”,父母完全接受不了,一度绝望。

上面说了,DSM-5扩大了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双相障碍的诊断率普遍升高。网撒得大了,网里的鱼就多了。

很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其诊断是有争议的,涉及到“泛双相化”的问题。他们并不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者,更不是大众理解的“精神病”。

02、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并不能解决患病根源

可能很多网友看到这里,主流精神医学诊断体系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感,已经有所下降:原来这会变来变去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都还找不到大部分精神障碍的真正病因,只能靠外在症状来下诊断。

国内外主流精神从业人员也不是不努力,事实上,他们在寻找病因方面其实非常努力,大笔大笔地砸钱。可惜,努力的方向错了。

直到现在,国内外大部分精神科大夫仍认为,大部分精神障碍的病因主要是生物学因素。

他们明明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就是这么认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部分因素是国内外主流心理学的“无能”。

上面讲过,DSM-1明显受到了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这说明在过去某个阶段,人们认为心理因素是精神障碍的重要根源之一。

可惜,精神分析流派太低效了,根本没法解决精神障碍。其它主流的心理学流派也有很多,但都很难真正把病人治好。

这逐渐导致精神科大夫认为:既然心理学解决不了精神障碍,那么说明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不是心理因素。

其实,这种结论是偏颇的。主流心理学流派效果不佳,是因为仍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没法进入内隐记忆层面,触及真正的根源。

这是主流心理学流派水平不足的问题,不能因此反过来说精神障碍的主要根源不是心理因素。

与此同时,临床大夫无意中发现,有些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患者吃了之后情绪变好了;

再加上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学者发现有些精神障碍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有异常,于是逐步研发出精神科药物。

而且很多精神科大夫认为,很多患者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明明没有异常,那怎么会突然得病呢?

总之,种种因素结合之下,主流精神医学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基因遗传。

上个世纪80年代,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发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想寻找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

但“人类基因组计划”早就结束了,人体的基因测序早就完成了,但精神医学研究人员至今没找到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连个像样的结果都没有。

国内的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都盲目崇拜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医学,认为西方国家肯定能找到“致病基因”。

现在事实都摆在那里了,找不到“致病基因”,但国内的精神科大夫却选择了忽视、沉默、回避,现在还动不动就说“这个病跟基因遗传有关”!

现在有些精神科科研人员还不死心,转而研究精神心理障碍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但表观遗传学机制是后天因素导致的,是后天可逆的。这完全不是老百姓理解的“遗传”,何苦还要用这个词,让大众感到恐惧?

国内的精神科大夫不愿意说,搞基因研究的人,比如华大基因的CEO尹烨,就更不愿意说了,因为这直接触及他们的利益。

所以,很多患者、家属以为,咱们去大医院的精神科看病,大夫下了诊断、开了药,就能帮咱们把病治好,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到现在连真正病因找不到,遑论彻底把病治好?

他们只能根据症状下诊断,然后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症状,提供相应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患者情绪太高涨了,就想办法压一压;情绪太低落了,就调高一点。

当然,这也是有重大意义的,至少能缓解症状,避免患者发生悲剧。但在本质上,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不能解决真正的根源。

希望患者、家属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主流精神科医生就万事大吉了。

国内外主流精神科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避免悲剧,但最关键的是,患者的心理根源问题得到解决。

03、国内精神科要牢牢抓住第三次浪潮,反超西方!

清晰地看到上面的真相之后,我们也不禁感慨:

原来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顶尖精神医学水平,也不过如此。

如果我们国内的精神医学还屁颠屁颠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那就完犊子了!

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已经大大增强,根本不需要过分崇拜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

我们的文章就分析过,国人曾经非常崇拜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其实完全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科学、那么“干净”。

世卫组织是被美国的精神科专家主导的,就算有其他国家的精神科专家,他们在精神上、思想上,也很可能是“美国人”。

在很多时候,世卫组织也受美国“政治正确”观念的影响,有时甚至沦为美国的政治工具,根本谈不上公平公正、科学中立。

这方面的详细分析,可以回看昨天的文章。

希望国内的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要看清“东升西降”的国际发展趋势,不要再盲目崇拜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医学,要真正地提升自信!

以前,大家都说AI的未来在美国,连我们国内不少研究人员也这样认为。

现在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了西方社会的恐慌!

以前,大家都说最好的动画制作师在美国,好莱坞电影无人可比;

现在,《哪吒2》的票房还在不断上升,已经坐定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二名,正对排行榜第一名发起冲击!网友预言很可能今天(2025年2月18号)就能超过第一名!

凭什么我们要认定国内的精神医学就一定不如美国?

为什么不能学哪吒那样,凭实力逆天改命,破框而出?

无论这个目标什么时候能实现,我们都得先有这个意识,这份心气!

而且,只要国内精神医学抓住机遇,找对方向,超越西方国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此图为AI生成

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我总结了国内精神科临床诊疗的3次浪潮。前面2次都已经发生,第3次也即将会发生。

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的精神科水平还很落后。

比如患者只要出现了幻觉、妄想,国内精神科大夫就认为是精神分裂症,造成大量误诊。

幸好,这个问题在21世纪初已经在整体上得到纠正。

不过,国内也有部分精神科大夫对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提出了独特的解读。

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发布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其中,有一个诊断叫“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指的是由于练气功或与气功相关的活动引发了精神障碍,出现幻觉、妄想。

也就是说,在当时,如果练气功的患者出现了幻觉、妄想,国内的精神科大夫很可能会诊断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而不是精神分裂症。

这部分大夫有提出独特诊断的意识、胆识,不盲从西方国家,这是值得认可的。

但可惜,他们对幻觉、妄想的真正根源还缺乏深入的认识,这个诊断现在已经被弃用。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了DSM-5。

上面说过,DSM-5把双相障碍的诊断范围扩大了,称之为“双相谱系障碍”,这导致过度诊断的问题更严重。

国内主流精神科大夫普遍推崇美国的DSM-5,于是,最近这10年来,国内大夫下的双相障碍诊断变多了!“泛双相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只要患者对比生病前脾气更暴躁了,出现大发脾气、打人毁物等行为,精神科大夫就很容易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实际上,这是不妥的!

双相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一旦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患者及父母都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再加上,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已经于2025年1月20日正式施行,如果一方隐瞒重大疾病,另一方可申请撤销婚姻。

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会面临更大的婚恋危机!

总而言之,青少年患者被过度诊断为双相障碍,这是弊大于利的。

这个第二次浪潮目前仍在发生,国内很多精神科大夫都还未意识到“泛双相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三次浪潮是ICD-11确立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之后,尤其是2023年国内学者翻译了中文版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精神科大夫开始认识这个新诊断。

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样,都属于“病因学诊断”,病因非常明确,就是心理创伤事件。

但C-PTSD对心理创伤的认识,比PTSD更加深入。

PTSD指的是单次、重大的心理创伤,而C-PTSD关注到了长期的、反复发生的、无法逃脱的心理创伤,尤其是人际关系中的创伤。比如家暴、反复遭受性侵、校园暴力等等。

最近引发关注的“广西百色中学女生遭老师性侵后自杀”案件,受害女生反复遭受性侵,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发作、最后自杀。

她罹患的就是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可惜,她被误诊抑郁症!

不过,随着C-PTSD被不断科普,误诊、漏诊的问题会得到改善。

精神心理从业人员,包括大众对心理创伤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从重度心理创伤到中度心理创伤,再到轻度心理创伤,也会开始了解“叠加性心理创伤”对精神心理障碍的重大影响,

也就是说,C-PTSD的出现有可能会引领国内外精神医学实现巨大突破,甚至可能会触及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发现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内隐记忆层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能实现这一点,国内外精神科的诊疗模式将会从“症状学诊断”向“病因学诊断”进行转换。

现在,西方社会还没有精神科大夫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国内的精神科大夫能率先实现突破,那完全能够弯道超车!

只不过,如果仅靠国内主流精神科大夫自己的醒悟,有可能速度太慢了,甚至遥遥无期。

因为如果他们承认“叠加性心理创伤”对精神心理障碍的作用,那就要承认自己过去认知的不足,相当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很多精神科大夫并不愿意。

这时候,患者、家属、乃至大众群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如今已经进入了AI时代,很多患者、家属能通过与人工智能体对话、网络搜索获取精神心理障碍的知识。

如果患者及父母认为精神科大夫的诊断不够准确,完全可以拿出相关的资料,跟大夫进行探讨。

这能倒逼越来越多大夫了解、接受C-PTSD这个新诊断,不得不自我反省、提升自己。

据说,DSM-6将在2028年出版,希望国内很多精神科大夫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西方所谓权威的诊断标准,不要再盲目推崇。

现在国内有不少精神科大夫对我们有所了解,但对“精准精神心理学”嗤之以鼻,处于“瞧不起”的阶段。

但随着越来越多患者、家属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精准精神心理学帮助越来越多患者真正走向康复时,他们就会很疑惑,进入“看不懂”的阶段。

后续,我们还会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知识,搭建精准心理学的二级预防体系,帮助更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旦该体系搭建成功,很可能会引起极大的反响,掀起新的浪潮。如果那时候部分国内的精神科大夫还不醒悟,就会被时代狠狠抛弃。

即使他们幡然醒悟,恐怕也已经“赶不上”了。

到那时,国内大众将会见证:

国内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绝对实力,已全面超越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带来不亚于DeepSeek横空出世的巨大冲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