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广东省广州市新春首场大型招聘会——“春风行动、南粤春暖2025——广州好揾工”在天河区火车东站广场举行,来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现代商贸、物流与供应链等行业的282家企业参会,向求职者提供1.05万个岗位。图为求职者与招聘人员(左)交流。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摄
当前,各地“春风行动”不停歇,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
自1月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在全国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集中为劳动者、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多地政府通过各项举措加大就业服务力度,让劳动者与企业精准对接。
从深入乡村社区、企业车间开展“就业访民情”“访企问需”,到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开展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联合招聘、驻点招工、组团送工,再到挖掘一批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场地资源……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举措,促进了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服务上门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通道”
春节刚过,新春的喜悦仍弥漫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的乡间巷陌。9时,思南县城北客运站已是一片忙碌:大巴车整齐排开,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检查资料,引导返岗农民工登车。村民杨金勇拎着行李箱,在妻子和年幼孩子的送别声中,带着踏实的笑容乘上了开往广东东莞、中山、江门的“春风专车”。
“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好多人都在念叨这趟返岗车,比之前自己想办法跑车站、抢票省心多了!”杨金勇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他在东莞市一家电子元件厂做组装工。这趟“点对点”专车,不仅免去了挤火车、转汽车的奔波,节省了不少路费,而且企业统一接收,到岗就能上班,心里踏实多了。
一头对接城市用工需求,一头连通乡村劳动力。杨金勇乘坐的返岗专车是今年开展“春风行动”的一个抓手。各地通过“点对点”包车、专列、专机的方式帮助务工人员顺利返岗复工,把“返岗路”变成了“幸福通道”。
除了确保务工人员安全返岗,多地还通过集中宣讲、现场对接、视频面试等方式,让技能工、普工以及电商和新媒体人才在乡村“落地开花”,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春节期间,一场乡镇“春风行动”招聘会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的文庙广场举行。村民周英凤说:“以往,想找个合适的活儿还得去市里求职市场摸情况;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跟企业人力专员面对面聊天,保洁、电商客服等岗位都有。像我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在家附近就业真是方便!”
此外,多地还针对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定群体给予额外帮扶。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一家钢构件公司在当地举办招聘宣讲时,特意设置了残疾人专场面试,帮助符合条件的残障人士就业。
“只要你肯学、肯干,工厂就给你提供岗位。”公司负责人在宣讲中承诺。
技术赋能
精准匹配新就业需求
在重庆市长寿区的“数字春风驿站”,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一台台“数字求职机”正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供服务。
市民只需在屏幕上录入基本信息,后台就会借助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向求职者精准推荐若干匹配的企业。“从前大水漫灌,现在精准滴灌。”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正是政府利用数字化手段升级就业服务的一个新探索。
为强化“人岗匹配”,一些地方的人社部门与互联网企业联手开发求职小程序或APP。求职者只需填写工作经历、技能特长,系统便会自动匹配相关岗位。据了解,自2020年7月全国范围上线“就业在线”平台以及每年开展“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以来,已有数千万条招聘需求和简历信息实现线上对接。
不仅在求职环节,云端技能培训也让更多人搭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县里为待业青年和转岗农民工开设了“跨境电商基础课”“网络销售技巧”等免费培训课程,目前已开展多期。
上蔡县村民刘丽娟以前一直以种地为生,去年接触到县里提供的短视频运营课程,今年开始尝试在直播平台上卖自家种的蔬菜干货。“没想到隔着手机屏幕就能跟全国的顾客打交道,自己的口才虽然一般,但课程学得扎实,平台还给我们流量倾斜,真是越干越有劲儿!”刘丽娟笑着说。
零工市场是灵活就业的重要平台。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访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零工市场时,气温虽在冰点以下,但市场内井然有序,工作人员正为工友们分发免费早餐,接驳车准备将大家送往不同岗位。来自河北省的赵德胜当天找到了个快递分拣的工作,他笑着说:“不用再‘蹲马路’找活哩!这里安全、方便,工作有保障。”
北京市通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军介绍,春节前后市场接待量大幅上升,但通过精准匹配,零工群体不仅能快速找到工作,还能享受法律咨询、工伤维权等保障服务。
数字经济浪潮的涌动,给就业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最近,“AI助理标注员”“全栈式云服务工程师”“农业数字化管护员”等新职业屡见报端。各地政府则紧扣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开设模块化线上培训,鼓励他们在“新赛道”上一显身手。
“出海”务工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技能劳动者的海外需求也日益旺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家海洋工程企业,正与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港口开展合作,需要大量海工焊接和船舶修理人才。春节期间,他们就把招聘会搬到山东菏泽、临沂、枣庄等地,通过政府搭台,实现企业主动“找人”。
“企业在海外设立分部,既需要懂技术的人才,还需要能吃苦的员工。我们工厂非常欢迎有‘匠人精神’又肯长期驻外的技能型劳动者。”上述企业人事总监孙钧表示,他们对焊工和电工需求迫切,海外项目一旦启动,这些基础性岗位就离不开人。
河南省三门峡市则举行了一场“出国务工动员会”。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代表向前来应聘的年轻技工详细介绍海外工程的真实环境:凌晨加班、户外高温、突发故障、配合当地工人……但薪酬待遇颇有吸引力,加班补贴、外派津贴、国际健康保险一应俱全。
抱着“学一门硬本事,赚一份好前程”的心态,不少年轻人在现场报名。求职青年冯杰说:“就想趁着年轻闯一闯,见识世界,也让中国制造的脚步走得更远。”
顺应“出海”浪潮,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湖南省长沙市一家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近年来为多个非洲国家提供全产业链装备服务。企业通过创新“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双轨培训体系,员工不仅掌握了基本机械操作要领,还精通国际项目管理、跨文化沟通。企业相关负责人称:“过硬技术加上国际视野,是当下‘出海’劳务新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妈妈岗”增多
满足特殊群体弹性工作需求
“家里老人要照顾,孩子也要接送,有一份既灵活又能赚到钱的工作就好了!”这曾是一些宝妈等女性群体内心的期盼。如今,借助数字技术与灵活用工模式,“妈妈岗”在各地纷纷涌现,把更多女性从家务牵绊中解放出来,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人力储备。
中国城市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市通州区采访时发现,多家电商企业在今年“春风行动”期间推出了“妈妈岗”专场招聘,岗位包括在线客服、直播助理、图片剪辑、平台审单等。上岗时间多为上午9时到下午3时,或晚上孩子入睡后线上工作,以不影响照顾家庭为前提。34岁的陈昕悦一年前还是全职妈妈,如今通过社区妇联推荐,成功入职一家新媒体公司当运营助理。她说:“带孩子的时候总觉得与社会脱节,现在不仅可以在家工作,而且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多。我丈夫也支持,感觉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价值。”
在浙江省丽水市的一家民宿经营合作社,负责人钟筱筱为当地留守妇女量身定制了“客房整理+店铺直播”工作模式。乡亲们既能打理家里的农活、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分时段在民宿参与劳动或做网络推广。
“农忙时可以暂停服务,农闲时再恢复接单,工资按服务天数结算。”她说,“这让更多妇女不再顾虑时间冲突,既能赚到钱,也能照顾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各级政府在“春风行动”中格外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以及对城乡、性别、代际公平的考量。随着代际更替,越来越多“00后”乃至“05后”相继步入职场,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也更加开放,多元需求凸显。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孙雪霏
原标题:就业岗位挖潜扩容 持续强化供需对接
全国“春风行动”展现就业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