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东部战线一支约6万人的乌军增援部队在波帕斯纳亚地区遭遇伏击,作战中,俄军在实战中大规模运用新型智能地雷系统,配合精确制导武器,致使6万乌军全军覆灭。
波帕斯纳亚东郊山谷地带地形复杂,植被茂密,视野受限,俄军选择在多个关键制高点构建纵深火力网,部署“铁笼-M”智能地雷系统、“陶菲克”反装甲导弹以及最新型号的电子战设备。这些武器系统能够有效干扰乌军的通讯设备和夜视装备,还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选择性触发。
战斗持续近48小时,期间乌军多次组织突围,但遭到俄军打击。仅在战斗最激烈的12小时内,就有超过800名重伤员被送往后方医院。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多个装甲营的主战坦克在穿越山谷时被智能地雷击中,随后又遭到反装甲导弹的打击。此次作战暴露出乌军在战场侦察、战术协同以及装备性能等方面的弱点。
此次参战的乌军增援部队,战斗力构成呈现出“多源混编”特征。这支部队中有相当比例是近期征召的新兵,他们中大多数人只经过为期4-6周的短期训练。部队主要使用改良型T-64坦克和BMP-1步兵战车等苏联时期的老旧装备。这些装备在机动性、火控系统和防护能力等方面与现代化作战存在差距。
由于补给车辆数量有限,前线部队经常面临弹药和燃料短缺的困境。这种后勤压力在持续作战中表现突出。此前在巴赫穆特西郊的战斗中,乌军精锐部队就曾因补给中断而陷入被动。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能力往往决定胜负。
美国讨论调整对乌军事援助方案。表示考虑将援助重点转向无人作战系统和网络战能力建设,但转型至少需要18到24个月。五角大楼高级官员透露,美方正在评估向乌克兰提供新型反制智能地雷系统的可能性。
英国宣布,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战斗群已完成战备状态检查,可随时根据北约指令展开行动。法国外籍军团已在波兰东部展开为期三个月的特种作战训练,重点包括城市战和反伏击战术培训。波兰政府宣布将增派一个米格-29战斗机中队支援乌克兰空军,这些战机预计将在本月底前完成部署。
德国表示,德国不会直接派兵参与冲突,但将继续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英国与乌克兰最新签署的军事合作协议在武器供应和军事训练等关键条款上措辞模糊。
乌军在此次战斗中损失的200余辆装甲车辆中,包括至少40辆主战坦克、60辆步兵战车以及大量装甲运输车和工程车辆。这些损失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补充,预计将直接影响到乌军在东部战线的进攻能力。补充这些装备损失可能需要3-4个月时间。
乌克兰国内,基辅多个城市出现反战示威活动,要求政府重新评估军事战略。一份最新民调显示,支持继续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民众比例已降至历史低点。多个西方智库发布研究报告,建议重新评估对乌军事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指出,传统装备援助模式可能需要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转型。
持续的军事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乌克兰的经济复苏进程。仅装备损失一项就给乌克兰造成约15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果战事持续升级,乌克兰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财政压力。
北约秘书长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表示,将重新评估对乌克兰的支持策略。多个欧洲国家开始调整其对乌政策,包括增加人道主义援助比例,加强网络安全合作等。
俄罗斯方面近期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进展。此次作战中使用的新型智能地雷系统展现出技术优势,这表明俄罗斯军工企业在突破西方制裁方面取得成效。
法国《世界报》评论,此次战事暴露出乌克兰军队在装备、训练和战术协同等方面的不足,也凸显出西方国家在军事援助政策上的分歧和局限。随着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如何在军事支持和和平谈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课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