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慧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自从我进入社会学院,就严格按照团队要求开始经典阅读,遭遇了读不懂、读了忘等问题,但是从来没有怀疑过要认真读经典这件事。纯粹的读书时光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寒假。刚回到家,就看到一起读经典的小组同学在腾讯新闻和新乡土公众号上发表了精彩的回乡记。我有点担心自己不能写出东西来。假期中又陆陆续续看到了很多回乡记,有种奇妙的感觉。大家放下书本各自回到了家乡,回归了家庭,但是又都在用相同的社会学视角观察着社会,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因为想着要写回乡记,在以前熟悉的场景中,我找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点,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能引起我的思考,现记录一二。
一、春节回谁家过年
自从有了小朋友,我们保持着寒暑假出游的习惯。这次寒假为了就老公的假期,我们决定春节假期自驾去云南。这就意味着今年的春节我们不能和大家庭一起过了。询问了我爸妈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出游,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后,我们意识到这是我们第一次不在家过年,第一次三个人过年。
和一女性朋友聊天,说起这个事情,朋友评价:“你好自由。”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朋友相亲生了两娃,婆家在外地。双方家庭时不时为了回婆家时间和时长有争执,双方父母都会发表意见。朋友认为夫妻商量好的事情,当公公婆婆有不同的意见,应该是老公出面交流,但是这个时候他老公为了避免直接面对冲突会选择回避。这时,我朋友就不得不出面交涉,而且不免带着情绪。最后通常是大吵一架,不欢而散。但是朋友老公作为家中独子,吵完之后,后面逢年过节还是得拖儿带女回去。
我和老公结婚之后,从来没有因为春节回谁家过年吵过架。我们俩商量出结果之后告诉两边父母,我们会询问父母要不要和我们一起过年,父母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我们和双方父母不会干涉对方的选择,更不会强迫对方一定要和自己一起过年。
对比我和朋友家里的情况,同样的春节去谁家过年的问题,有不一样的选择方式。这有点像经济学中稀缺品的分配问题,也有点像管理学中的多头管理问题。春节假期只有几天,夫妻双方回谁家过年本来就存在着夫妻之间的博弈,如果双方父母再威逼利诱一下各自使一些手段,那决策就更难做出。
通过询问周围夫妻回谁家过年这个问题,发现三种主要的情况。一种是像我家这种,小夫妻能自己商量,父母不太干涉的,那么夫妻双方回谁家比较随机,会根据当年的情况做出选择,可称为随机型;一种是朋友家这种父母意见比较多的,他们通常会商量好固定的形式,例如一年回一边,两家近的话可能会一个假期两边都走,可称为固定形式走两边型;还有一种情况是夫妻双方平时离一边父母比较近,那么会利用春节假期回去看看另一边好久不见的家人,可称为固定回一边型(固定回一边的情况还可能是夫妻双方有一边特别强势,每年都回固定的一边,但我周围没有这样的案例)。
二、垃圾如何处理
在楚雄,我老公随机找了一个开着油菜花的小河边路亚,我和女儿在旁边玩铃铛草,周围山清水秀,让人感觉特别惬意。突然一个垃圾车从旁边开过,我马上意识到当下良好的氛围感是从何而来。因为老公的爱好,我们在乐山、眉山也经常去河边,随处可见不可降解的垃圾袋、吃完的方便面盒子、空酒瓶,有一次甚至目睹一个年轻人拉了一车垃圾倾倒到河里。而在这个小河边,看不到垃圾,非常干净。初四的下午,我们在小河边只待了一个小时,就看到一辆垃圾车。而在乐山和眉山乡下游玩的那么多次,我从来没见过垃圾车。
每天我爸都会提一两包生活垃圾下楼去丢。前几年刚开始垃圾分类的时候,我女儿问为什么我们家里不将垃圾分类。我说因为我们楼下的垃圾桶没有进行区分,即使在家分类之后,还是混在一起倒进垃圾车。在城市里,把垃圾丢到垃圾桶,垃圾车会来收走,好像垃圾回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垃圾车把垃圾拉走之后,就结束了吗?为什么有些地方要进行垃圾分类,有的地方不进行垃圾分类?只是因为城市的人口数量不一样,垃圾的处理量不一样吗?和不同城市的垃圾处理的能力有关吗?如果有关,那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在农村,情况又不一样。以前农民没有太多生活垃圾,倒在自己家周围就行,以前的垃圾几场大雨一冲就没了。可现在越来越丰富的商品带来了越来越多不可降解的材料,很多农民还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垃圾回收不像城里容易集中处理。在我住的小区旁边某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对面有一个秸秆堆放处,里面时不时有秸秆和废弃的沙发、床,会定期清理。但是离路边远一点的地里还是经常烧秸秆。(当然秸秆能不能就地烧,有不一样的声音。)
从经济上来看,四川省发展优于云南省,2024年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532.53 亿元,楚雄州的地区生产总值2018.95亿元。两地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从垃圾处理能力来看差距较大。在楚雄的路边,看着垃圾车从旁驶过,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拉下司机问问看他们收垃圾的频率,春节的工作时间,垃圾车的归属等问题。
最近几年,我们去山里徒步,发现一些景区或者风景优美尚未开发的区域都留下了很多垃圾。我老公公司徒步群的成员习惯带上垃圾袋边走边捡垃圾。这些垃圾本来就不该出现在这些地方。我觉得垃圾最好从源头开始解决。第一,不要随意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现在快递的过度包装问题和超市的塑料袋滥用都应该做出改变。第二,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不同材料降解时间的不同,哪些东西在山里能随意丢,哪些东西不能随意丢弃。第三,垃圾桶、垃圾回收点和垃圾车的设置合理,让垃圾能有合适的去处。
三、年夜饭由谁来做
贺老师转发团队成员写的一篇回乡记中记录了母亲辛辛苦苦提前几天准备年夜饭但最后一个上桌的情景,认为母亲忙碌且孤寂。
如果在我家过年,我爸是大厨,我妈妈会帮忙。我的婆婆妈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女性,她做的龙眼是我吃过最美味的。往年回老家过年都是她掌勺,提前蒸好蛋糕、甜咸烧白、龙眼、排骨等各种蒸菜,还会有鸡鸭鱼各种冷盘、热菜。伯母和姑姑们会帮忙打下手或者洗碗。家里两个妹夫当过厨师,现在经常挑大梁。虽然我们今年跨年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但还是赶在大年十五之前回家和家人团聚。餐桌上,大家聊起在四川年夜饭是很重要的一餐,一般是家里特别会做饭的人才能当大厨。而四川的家里通常男性更会做饭,因为更舍得放调料。这时,快80岁的奶奶对大家说,你们猜猜在二媳妇进门之前,谁做年夜饭。这一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因为我婆婆妈进门之前家里就只有爷爷奶奶和五个子女。既然奶奶这样问了,大家其实都觉得应该是爷爷。但是大家都认为爷爷是一个非常强势的老人,平时从来不做饭,都不敢相信他会做年夜饭。奶奶说,爷爷觉得她辛苦了一年,年夜饭就不应该再操劳,大年三十会把奶奶赶出厨房,自己弄一桌。
年夜饭由谁来做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能简单地用两种性别来回答,因为在四川就既有男性,也有女性能担此大任。从家庭饭桌的讨论我觉得至少有几种答案:1.谁愿意付出谁做。做年夜饭辛苦,谁愿意承担责任可以主动争取这个机会。2.谁有能力谁做。这种能力是指能操办出适应桌数的餐食,还得好吃,最好还能好看有好意头。如果家里不止一个人有能力做,那就选一个做得最好的赢得这个机会。3.如果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做怎么办?那就在能做的人里面找一个最听话的,即谁听话谁做。虽然不情愿,但是因为一家人要团聚,总得有一个人站出来。
面对面的时候有同学分享自家亲戚来串门,母亲需要张罗好几桌饭菜,但是母亲希望有人上门,如果没人上门还会不开心。在一个家庭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承担了做年夜饭的责任,我们是推不出Ta一定不开心的。我们只能推出Ta有这样的能力,Ta之所以愿意这样做可能是因为爱和付出,可能是因为妥协。
回到熟悉的场域,通过或重复或新鲜的经历,我感受到社会学视角带给我的新变化,我变得更敏锐,更能问为什么。虽然我还不能深刻地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持续阅读、持续提问、持续思考,我相信我会离答案越来越近。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