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职业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化工行业需求,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绿色理念和蓝色精工”特质的化工专业人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
红色铸魂 厚植家国情怀 校企共育时代新人
聚焦教学课堂、活动课堂、社会课堂“三课堂”建设,凝聚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四师”合力,创新思政育人体系,将红色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与山东新和成等企业联建党支部,开展“红色技师”培养计划,邀请行业劳模、技术能手担任德育导师,以“师带徒”形式传承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行业精神。依托地区红色资源,建设“王尽美革命精神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化工行业中的红色印记》特色课程,通过“红色故事进车间”“化工先辈访谈录”等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工匠精神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开展“永利碱厂实业报国”“两弹一星燃料攻坚”等红色主题教育,强化学生理想信念,传承爱国敬业的优良传统。学院党建成果显著,先后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绿色赋能 生态引领 校企共育行业先锋
聚焦“双碳”战略目标,关注行业安全、环保、健康,将绿色化工与低碳发展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系统构建“绿色化工育人体系”,与山东天维膜等企业共建国家级环渤海绿色化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万华化学、豪迈集团等头部企业共建共享安全文化展馆,开发特色HSE课程,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引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让学生在“真环境、真设备、真工艺”中掌握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化学之美”“绿色化工创意设计”“三节三爱”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现代化工HSE技能等竞赛,参与环境污水处理、生物降解等绿色技术改进,丰富绿色文化育人载体,将安全、环保、责任、协作等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织学生“三下乡”活动,参与社区环保宣传、化工园区环境调研,强化“绿色化工守护者”的职业使命感。学院被评为首批潍坊市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蓝色强技 产教融合 校企共育大国工匠
服务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求,聚焦胶东经济圈万亿级和潍坊市千亿级高端化工产业智能生产关键环节,学院牵头成立国家级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省级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山东省精细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多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两体”内山东新和成企业等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精细创新为目标,开设“化工劳动实践周”“工匠面对面”等主题活动,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技改项目,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探索,索形成“校内岗-学训点-基地群”工匠人才培养范式,被中国教育报、全国化工行指委工作会议等广泛推广。
三色交融 创新育人模式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学院与“两体”内30余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新“四方联动、多跨协同”机制,整合校企社育人资源,匹配区域高端化工产业发展需求,共建共享实践实训基地、师资团队、核心课程和教材,打造高水平专业,提升“三色化工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学生获职业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12项、双创类比赛国家级奖项21项,累计培养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刘玉婷等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10000余人,65%以上毕业生在万华化学等头部企业就业,就业满意度97%以上。依据化工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发《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12门新课程,学院建成“智慧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牵头制定的《化工精馏安全操作规范》被20余家化工企业采纳为行业标准。服务企业成果显著,横向课题到款500余万元,开展社会培训6万人次、技术服务60余项,为企业解决换热器流道设计等“卡脖子”技术、生产难题27项,成果转化及经济效益1.2亿元。(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