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广州的“土狗”终于翻身了,1月21日起中华田园犬正式从广州市的危险犬名单中除名,这意味着以后光明正大地遛土狗不再是梦。
不过养大型犬的朋友们要注意了,身高超过71厘米的狗狗属于危险犬范畴,可得小心别“踩雷”。
不过话说回来,中华田园犬为什么会被列入禁养名单?又是什么原因让它们重获自由?
中华田园犬的身份之谜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各种各样出来遛弯儿的狗狗绝对是一道靓丽又可爱的风景线。
摇着尾巴的金毛一脸阳光灿烂,恨不得上去撸一把,还有被抱在主人怀里毛糊糊的小泰迪,萌化了一众人的少女心。
相比之下那些穿梭于街头巷尾的“土狗”们,似乎就显得有些普通了,它们毛色不一长相各异,没有亮眼的血统证书,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
它们就像小时候住的院子旁边的大黄,透着股子亲切的“土味”。
虽然中华田园犬才是它们的学名,但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称它们为“土狗”,简单直接朗朗上口。
就是这些陪伴了国人千百年的土狗,却在一些城市里遭遇了“身份危机”。
2010年那一年广州出台了禁养危险犬的规定,中华田园犬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禁养名单上,一时之间关于土狗该不该禁养的讨论甚嚣尘上。
随后几年,类似的规定在全国多地陆续出现,深圳、合肥、长沙、成都等城市都加入了禁养犬的行列。
有意思的是,每个城市对“危险犬”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大型犬的标准更是标准不一。
比如有的城市规定肩高超过60厘米的犬只属于大型犬,而有的城市则把标准定在了71厘米。
举个例子说,同样是中华田园犬,在深圳可以合法养,到了成都如果肩高超过50厘米,就可能面临被禁养的风险。
这种犬种标准的“碎片化”,给养犬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问题,也让不少养土狗的市民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中华田园犬到底算不算烈性犬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支持禁养的人认为土狗基因不稳定,性格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攻击性,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
而反对禁养的人则认为,土狗忠诚护主适应性强,经过科学训练完全可以成为优秀的伴侣犬。
在他们看来,土狗的基因多样性,恰恰是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优势,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基因不稳定”。
况且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选择,土狗的基因库已经相对稳定,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就否定整个品种。
有专家也表示,中华田园犬的基因多样性,这让它们在面对疾病和环境变化时,拥有更强的抵抗力,这是它们祖先留给它们的宝贵财富。
其实“土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模糊性,它泛指中国本土生长的所有犬种,和中华田园犬的概念高度重合,却又缺乏精确的定义。
这种定义上的模糊性,让土狗在禁养名单里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在实际操作中,执法人员也很难准确判断一只狗狗到底是不是中华田园犬,这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养狗政策的调整
近年来随着养犬观念的转变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中华田园犬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客观。
不再简单地把“土狗”与“危险”画等号,而是看到了它们身上更多的闪光点,比如忠诚、勇敢、适应性强。
广州这次的“解禁”,正是这种转变的生动体现,也反映出城市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2025年1月20日对于广州的土狗和它们的主人来说,注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新修订的一款通告正式发布,并于1月21日生效。
新规对危险犬的品种和标准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列出了35种烈性犬的具体品种,并把体高超过71厘米(含71厘米)的大型犬也纳入了危险犬的范围。
同时新规还增加了一条兜底条款,“市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公安机关认定的其他烈性犬只”,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全面地保障公众安全。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还是中华田园犬终于从禁养名单中移除,这一消息对于众多土狗爱好者来说是一剂强心针。
官方在解读新规时指出,此次修订是基于当地的养犬管理条例的规定,并参考了北上深等城市的经验。
目的是加强养犬登记管理,促进无主土狗的收容救助,缓解社会矛盾。
换句话说解禁中华田园犬并不是对养犬管理的放松,而是为了更有效地规范养犬行为,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政策的出台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调研和论证。
相关部门充分听取了市民的意见建议,广泛收集了来自不同群体的反馈,并参考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找到科学与民意的最佳平衡点。
最终他们做出了这个顺应民意、尊重科学的决定,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广州在城市管理上的务实精神,也为其他城市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它表明城市管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
必须做到文明养犬
中华田园犬的解禁,并不意味着养犬从此就可以“无拘无束”,想怎么养就怎么养。
恰恰相反,它对文明养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禁不是放任,而是责任的开始。
作为一名合格的狗主人,牵绳遛狗、及时清理宠物粪便、避免犬吠扰民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义务。
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狗狗负责,对社会负责,加强对狗狗的训练和管理,避免发生犬只伤人事件,这才是对“解禁”最好的回应。
解禁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配合,不应该因为狗狗的品种、大小、长相而区别对待,更不能歧视或虐待任何犬种,包括中华田园犬。
每一只狗狗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和善待,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不文明养犬行为,也要及时进行劝阻或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未来城市养犬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差异化、人性化,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例如有些国家实行“三吠”原则,即如果一只狗连续吠叫三次以上,就视为扰民,主人会面临相应的处罚。
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犬吠扰民现象,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文明养犬意识,让更多人了解科学养犬的知识和技能,让狗狗真正成为人类的好朋友。
还可以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犬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可以建立健全的犬只登记制度,方便追踪管理。
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宠物活动区域,为狗狗提供一个自由奔跑的空间,总之城市养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结语
从“一刀切”到“精细化”,从“堵”到“疏”,广州这次的尝试,或许能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参考,说到底管理狗狗,其实也是在管理人类自己。
文明养犬未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无论是土狗还是品种犬,都需要主人的用心呵护和科学引导。
牵好绳子,捡起便便,管住吠叫,这些看似小事,却是构建和谐人犬关系的关键,毕竟狗狗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麻烦制造者。
未来希望更多城市能像广州一样,在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每一只狗狗都能在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也希望每一位养犬人,都能担起责任,让文明养犬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