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亲摄:傅斯年纪念馆内毛主席书法手稿的珍贵影像

在傅斯年纪念馆的入口处,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主墙上镶嵌着毛泽东主席赠予傅斯年的书法手稿。



1945年7月1日,傅斯年、黄炎培等一行六人访问了延安。在访问期间,傅斯年对毛主席的草书书法极为钦佩,并请求毛主席赠送他一幅书法作品。当傅斯年一行准备结束访问,即将离开延安时,毛主席亲手交给了傅斯年一封信和一幅书写的唐诗《焚书坑》。

现在,让我们先来欣赏毛主席写给傅斯年的这封信上的书法。

这封信上的字迹,延续了毛主席标志性的豪放草书风格。信的开头“孟真先生”中的“孟”字写得较大,而“真先生”三个字则相对较小。信的主体内容字迹较小,直到第三行才出现了几个较大的字体,与开头形成呼应。信的结尾“旅安”两个字写得特别大,与开头的“孟”字相映成趣。



尽管签名的三个字采用了常见的竖排书写方式,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泽”与“东”两个字在笔触上的巧妙变化,特别是第二个字的变动尤为显著。信件落款的日期四个字符,宛如一笔流畅的撇画,整体呈现出一种向左倾斜的动态感。整体书信的布局显得错落有序,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充满节奏感的美感。



现在,让我们继续欣赏毛泽东主席赠予傅斯年的书法作品。



毛泽东主席的这幅书法作品,气势磅礴,具有吞吐山河的宏大气概。作品开篇的“竹”字写得格外雄浑,为整幅作品奠定了基调。细心观察可以发现,“竹”字的第一撇笔势延伸至第二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作品中,类似的跨行书写手法多次出现,特别是在第二行的“锁”字和第三行的“乱”字,它们相互穿插,形成了一种类似榫卯结构的紧密配合,给人以坚固和结实的印象。

作品的最后一行仅有“读书”二字,不仅与开篇的“竹”字形成了呼应,而且将“竹”字所引领的气韵牢牢地锁在了作品之内,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活力。

在毛主席的这封信和这幅书法作品中,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作品的首尾两个字都是较大的字体。这种书写方式不仅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效果,更将整幅作品的灵动气韵牢牢地锁定在了作品之中,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匠心独运,令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主席的书法作品,通常以草书的形式呈现,其风格独特,充满个性。在给傅斯年的书信和书法手稿中,这种草书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观众带来了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为书法爱好者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毛主席的书法艺术,在字体的变换和整体布局上,都显示出了非凡的生命力和韵律感,体现了他深厚的书法造诣。

然而,傅斯年纪念馆影壁墙上展示的毛主席赠予傅斯年的书法作品,与原稿相比,在布局上做了横版的调整。这种调整使得作品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相互穿插和气韵流动被削弱,原本连贯的书法气韵被打破,每个字变得相对独立,供参观者欣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