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 CAFÉ开启中国城市咖啡之旅,第一站来到“天府之国”成都。特邀旅行作家、译者张朴,漫谈成都这座城市的本土Coffee Scene(咖啡景观)。
当成都天然的“休闲”与“包容”的城市基因,与当地咖啡文化互相映照,或许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为何这座城市会如此安逸又自在。
CHENGDU
毫不夸张地说,成都真是一座社区咖啡之城。
我记得在大约十年前,我为国内某杂志撰写关于成都新开咖啡馆的文章。当年为杂志筛选出了颇具代表性的几家社区咖啡馆:有藏于创意园区的UID 咖啡、带有书店和文创属性的无早、深耕在九眼桥居民区楼下的醒食The Sense。那个年代,它们各自拥有调性,雕琢和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咖啡天地,以各自追求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吸引着同频的咖啡友人。
如果说十年前的成都,是社区咖啡馆“发轫”的年代,独树一帜的这些社区咖啡馆引领着“喝咖啡”的新兴城市生活方式,那么经过了十年光景,在城市更新浪潮中不断涌现的咖啡馆则为成都带来了更多惊喜。如今,走进成都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感受鲜活、时髦、多元、创意十足、市井,甚至是带有“烟火气”的品饮体验,是你不能错过的城市旅行体验之一。
Circle 16 Café & Vintage 既是一家咖啡馆,又是一处时装设计和古着文化的展示空间
为什么成都是一座对社区咖啡馆如此友好的城市?去年九月,我在进行一个关于城市生活项目的写作中,再度认识了一些新开咖啡馆的主理人。和十年前在成都开咖啡馆相比,这些主理人有很多来自外地,比如有之前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如今搬来成都创业的朋友。两位北方女孩,在非常市井又传统的社区开设了一家充满复古感和设计感的咖啡馆——Circle 16 Café & Vintage。
店内展示着主理人从旅行中带回来的复古家具和装饰品。通过咖啡馆,还为我们展示了其中一位主理人设计的时装,同时也展示了她在旅行中收集回的大牌中古服饰。咖啡馆中洋溢着的一份悠扬曼妙气息,与室外的烟火街景并行不悖。主理人告诉我,成都的慢调与包容让她们在这里感觉很自在,“虽然是传统社区,但路过的叔叔、阿姨也会对我们的咖啡馆投以好奇的目光,年轻人更是会通过社交媒体找到我们。”Circle 16 Café & Vintage虽小,却让喜欢古着文化的咖友在此相聚,它亦容下了两个北方女孩儿的梦想,让她们在成都实现了部分的创作自由。
Circle 16 Café & Vintage 里好喝的手冲咖啡与打包青苹果
就在Circle 16 Café & Vintage所在的同一条街上,去年还新开了一家专注手冲咖啡的精品咖啡馆—— Average。我曾经在采访这家手冲咖啡馆的主理人的时候和他聊到为何要在传统老社区开一家极简、现代,甚至是略带“冷感”的精品咖啡馆。主理人回答我,“因为好玩!”
Average 像是藏在市井里的一个“咖啡实验室”
在主理人看来,Average所处的莲桂社区很市井,很有老成都的烟火味,而自己的Average看起来很“现代”,这仿佛为喜欢寻觅咖啡风味的朋友制造出了一种“冲撞感”,这也成为了Average的一次“咖啡实验”,在成都,“实验”甚至是“试错”的成本都似乎要低很多。采访结束后不久,主理人微信我说 Average还开设了“夜咖啡”服务。它将自己追求的一种“松弛感”和成都典型的“好耍慢活”的姿态结合了起来。我觉得,是成都的包容精神让主理人的“实验”得以实施。通过一杯咖啡,我们能感受到成都这座城市的特点:它就是一座轻松收纳了传统与现代,市井与时尚,给予我们浪漫与安逸感的城市。
咖啡店融入社区生活,甚至成为了社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我再度走入成都的众多咖啡店后得到的印象。即便是来到一处非常接地气的菜市场,也能闻到咖啡香。中道街上有一家装修复古、名为“The Burrow 陋屋”的咖啡馆,与其街道斜对面一家叫做“川纳万海”的咖啡馆,交相呼应,互不干扰,让看起来喧闹不已的菜市场散发出了一种毫无做作之感的本真态度,它们显得如此洒脱。老人们在这条街道上买菜、和商贩们讨价还价,喜欢喝咖啡的年轻人则在两家风格完全不同的咖啡馆里聊天,享受咖啡带来的休闲烂漫之感,咖啡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由一介建筑工作室设计的“巷子里”项目,打造的是一个社区残障友好空间,摄影:XIAOZHI © ICYWORKS
更让我感觉有意思的是,扎根在社区的咖啡馆,通过其设计、举办文化活动甚至是一系列与所在社区、街区互动的活动,又“反哺”了社区的发展。咖啡馆也可以“赋能”传统街区。它们成为了一个有意思的公共空间,为所在社群服务,实现了当地社区与社群生活的“多样化”,甚至是可持续发展。
在活色生香的玉林东路,由“90后”海归设计师张唐主持设计的一介·巷子里咖啡馆项目引人关注。在设计之初,团队就充分考虑了残障人士的需求,采用了全透明的玻璃设计,模糊人与人的边界。入口处安装了可平行滑动的玻璃门,扶手上刻有盲文,轮椅能够在入口特意加宽的长廊里转弯“调头”,吧台也能随意调节高度。这些细节设计让残障人士在这里喝咖啡也会感到友好和自在。
摄影:Jason
在成都,城市对于咖啡馆展现出友好和欢迎的姿态,咖啡馆也以同样的友善之举回报街区和城市。此外,一介·巷子里咖啡馆还会不定期举办艺术展览、主题快闪、工作坊、市集等线下活动。如“乐聆的孤独症日音乐会”,与玉林大众戏剧社、社区舞蹈队、儿童合唱团一起联合举办戏剧节等。这些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社区增添了艺术氛围。咖啡馆还开展了“阿姨计划”活动,内容包括川菜教学、民间艺术家的木作工坊等。这些活动不仅让社区居民学到了实用的生活技能,也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介·巷子里咖啡馆已经超越了传统社区咖啡馆的基本功能,大家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喝咖啡”,它为城市生活的活跃、多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可能性。
图片来自:一介YIIIE
一介·巷子里咖啡馆的团队工作人员大多都是90后,他们喜欢成都这座城市,也乐意张罗各类活动。他们希望咖啡馆成为一个桥梁和窗口,让大家接触到更丰富的生活和世界。因为一介·巷子里咖啡馆的努力,目前也吸引了更多有想法、有活力的年轻团队和创作者来到玉林开店、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把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带入玉林。
一介·巷子里咖啡馆还出现在了电影《小小的我》里
如今,当我走入这些大大小小,开在成都不同街区的咖啡馆,更能品尝到多元的咖啡饮品。它们在咖啡风味、口味上不断创新,用一杯咖啡展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去几年,成都的社区咖啡文化与本地的茶文化、酒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衍生出许多独特的咖啡品种和饮用方式。例如,有将传统茶具变身为咖啡容器的盖碗咖啡,还有将辣椒与花椒融入咖啡的“双椒”系列咖啡等等,口感丰富多样,让人应接不暇。
去年秋天,我拍摄过“The Burrow 陋室”位于一心桥南街的二店,它本身就存在于一条老街上,放大了自己主打的复古格调。
陋屋二店(一心桥南街)
和朋友来这里点了几款咖啡特调,我被“写作之人”特调吸引,它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以巴西黄波旁日晒浓缩咖啡作为基础,加入了洛神花、红苹果、蔓越莓汁、烟木、菠萝、雪松和多香果的味道,带来粗旷又细腻,清冷又柔软的口感。此外,作为咖啡与茶的碰撞,特调“姜饼”融入了生姜、泰式奶茶、曲奇和玫瑰康普茶,口味醇厚,给人温暖感觉。主理人认为,不断创新、研发特调咖啡,亦是自我生活品位的一种提炼和锻造。在经典咖啡饮品之外,成都的现代咖啡馆,于自洽中展现着自我、独立与创新思维,让成都的Coffee Scene(咖啡景观)颇具本土性。
咖啡特调“姜饼”与“写作之人”
撰写这篇文章时,我不禁回溯:在文章开头十年前我采访过的三个本地咖啡品牌,它们在当下的成都依然生存良好,还在更新升级,在城市新领地开出新空间,拓展着自己的咖啡产品。
手中的一杯咖啡,对于我来讲,不仅浓缩着一种风味,它更像是一个媒介,保存着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认识和记忆。咖啡文化和一方水土、一座城市紧密相连,并且是可以互相映照的。成都天然的“休闲”与“包容”的城市基因,让遍布成都街头巷尾的咖啡馆拥有了更为原生态的态度和活力,让我喜欢。
张朴
旅行作家,译者。已出版《孤独要趁好时光》、《而我只想去巴黎》、译著《流动的盛宴》(修复版)等书。
封面来自成都迪奥咖啡馆 © 马荣博
MW CAFÉ 系列专题
点击图片前往
王子文:一杯成都 ,半日闲
啡阅蓉城,走近3位生活家的成都咖啡故事
监制
撰文
摄影
部分图片
Carrie Cao
张朴
张朴好时光
Luzy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