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争胜利天平向我国的倾斜,3月5日,中央军委下令全线撤军。这场为期不过二十八天的自卫反击战虽然短暂,可其影响却深远无比。实际上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1979-1989),充满了惨烈、损失和痛苦。
所幸,淋漓的鲜血没有白流。前线牺牲的8531名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党和国家托付的使命。也正是多亏了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解放军战士,我国在战前所预设的几大战略目标,基本达成。
一、救火东南
1978年,随着柬埔寨波尔布特政府的统治不稳,越南向柬埔寨发起了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
这一年的平安夜对柬埔寨人来说实在是不平安。1978年12月25日,由18个陆军师与15个步兵团组成的二十余万越军冲过柬越边境。
在越南国防部的精心部署下,越军兵分五路,将战略空间本就不大的柬埔寨军队分割包围。
1979年1月6日,柬埔寨首都金边沦陷,六天后,柬埔寨亡国,波尔布特政府覆灭。
越南很快在柬埔寨扶植了自己的势力,指派韩桑林组建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柬埔寨距离我国咫尺之遥,我国早已从越南的种种举动中看出了黎笋的勃勃野心。于是,我国在1978年12月到1979年1月间,不断向中越边境一带调兵遣将。
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后,越南在柬埔寨的统治就遭受了极大挑战。1989年,随着越南向解放军低头,柬埔寨也迎来了解放。
1991年,在我国的极力主持下,《柬埔寨和平协定》得以签订。可以说,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出来的军威浇灭了越南人在东南亚烧起的火。
二、遏制越南
1975年,北越击败贵为“世界一极”的美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可是,统一后的越南不思民生发展,反倒是因为军事上的胜利而洋洋得意,以至于产生了更大的野心——建立印支联邦。
而越南想要这一野心的最大阻碍正是中国。于是,越南于1978年至1979年间,屡次在中越边界惹是生非,制造了诸如“蒲念岭流血事件”等一系列边境冲突。
用邓公的原话说,越南实在是欠“教训”。为了好好教训越南,遏制越南扩张的野心,我军才于1979年2月17日发起自卫反击战。
事实证明,光靠嘴皮子上的道理没有用,只有战争带来的鲜血才能让越南人清醒。
此战,破坏了越南的经济和国防潜力,摧毁了越南部分武装力量,极大削弱越南,降低了越南的军事和政治威望。
据统计,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1979.2.17~1979.3.5)后,中越两国的边境冲突频次直接下降了90%(1980-1988年数据)。同时,对越自卫反击一战,更是直接奠定了中越1999年陆地边界划界的基础,令越南不敢在边境问题上再造次。
三、拯救华侨
1978年5月,越南政府在国内开展大规模反华行动,甚至不惜以排华法案的形式驱逐境内的华人。
不少在越南生活了几十年的华侨遭遇无情打压,在军警的棍棒交加下,华人惨死无数。1978年“富国岛事件”中,越南军队更是对华侨聚居区直接实施武装清剿。据统计,先后约有一百五十万华人遭遇迫害。
华侨虽非我国国籍,可却与我等中国人同根同源。华人在外遭受欺凌,我国怎能坐视不理?最终,北京没有沉默,而是奋起一战,发动了对越的自卫反击。
四、冲破苏联包围
自中苏交恶后,苏联一直试图对中国进行战略空间的包围压缩。黎笋政府与中国的离心离德让苏联人看到了机会。而黎笋政府也正需要苏联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帮助其对抗强大的中国。
1978年,两国在莫斯科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条约签订后,越南允许苏联使用金兰湾等军事基地,形成对中国南部边境的“南北夹击”态势。
在此之前,苏联已在蒙古、阿富汗具有强力军事存在,如今又在越南建设军事基地,一时间,便对中国构成了“C形包围圈”,我国大西南的战略纵深面临被压缩风险。
可以说,投靠苏联的越南直接威胁我国希望的东南亚地缘格局。若越南进一步强大,进而控制中南半岛,更是将切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战略联系通道!
为了打破苏联的“C形包围圈”,我国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西南用兵的同时,中央军委还要求兰州军区、新疆军区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时刻警惕着苏联对我国的入侵。
幸而,此战我军打得迅猛如风,举棋不定的苏联并未直接军事介入。
通过打击苏联的东南亚代理人越南,我国有效削弱莫斯科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美国中情局1979年评估认为,此战使苏联每年需额外支出12亿美元维持越南军事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越南的失败直接宣告了苏联“C形包围圈”的失败。此战加速了苏联亚太战略的收缩,显而易见的是,苏联对金兰湾军事基地的使用率下降40%。
四、传递信号
对越自卫反击一战,非但打出了我国的军威国威,更向外部世界,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递了重要战略信号。
我国向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明,愿意同这些国家携手,不分“意识形态”,从而利用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物资、技术,帮助国内进行改革开放,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从地缘政治考量的角度而言,我国借此向西方证明了自身作为“制衡苏联力量”的战略价值。故而,战争爆发后3个月内,中美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据统计,1979年3月美国财政部批准对华出口军民两用技术清单,获得西方技术转让项目增加57%,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
五、经济考量
我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同样有着经济考量,目的正是在于保卫西南发展窗口。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云南、广西对越边境贸易额原本高达2.3亿元人民币,可在越南军事挑衅导致贸易量骤降87%。
不仅是边境商贸受到影响,我国在北部湾的油气资源勘探也受到了越南武装船只干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1978年被迫暂停3个钻井平台作业。
为了保护正在规划的沿海经济特区与东南亚陆路联通计划,为了确保我国对南海资源的合法开发权益,我国必须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狠狠“教训”越南人。如此,我国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才得以满足,边境贸易通道安全才得以保障。
最为重要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完美地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军事背书。这场对“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战争证明了我国有能力维持稳定发展环境,不必担忧战乱影响发展。这一点极大增强了外资信心,据统计1979年外商对华投资同比激增高达320%,足足三倍之多!
六、凝聚人心
其实,许多历史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可鲜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对于我国内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意义同样重大。
要知道,发动自卫反击战的时间在1979年。那时,特殊时期刚刚结束,邓公重返中央主持大局不久,我国内部并不完全稳妥,至少,难以称得上举国上下皆为一心。
可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打后,邓公在党内众人心中的领导地位直线上升,威望大大提高。据中共中央党校内部调研数据统计,党内对越强硬派支持率上升约23%。可见,在越南问题上,党内意见得到了统一,内部矛盾得到解决。
不单单是党内,战争对民族的凝聚作用更是显著。经过对越一战,民众对特殊时期遗留问题的关注大大减少,民族主义共识得到凝聚。
七、全军大练兵
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为了检验我国军队的战斗力,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毕竟我国军队已经近三十年没有打过大仗了,武器装备、技术、战术都已经陈旧和落后。
解放军多年未经大战,亟需通过有限战争检验我国于1962年后开展的军事改革成效,并且实现以战练兵。
果不其然,经此战,我军暴露出了诸如指挥体系僵化、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这也间接推动了1985年百万大裁军。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军本有绝对实力歼灭越军,但由于我解放军有许多部队长时间没有打过仗,为了实现以战练兵的目的,我军把越南当成了一个绝佳的练兵机会,各大军区个个请战,轮番上阵。在战争中,解放军催生了七大军区改革和合成化作战理念,为21世纪军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经验样本,向着现代化军队转型而去。
在“两山轮战”期间,我国七大军区轮番上阵。七大军区,每个军区其实都有独战越南的实力,而每个军区轮流上阵,轮番练兵,效果更为显著。
我国在战争期间的直接支出虽高达52亿元人民币(按1979年汇率约合3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军费的68%,但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且朝越南打出此一拳,免了后世百拳向我国袭来,可谓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