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是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降水增多,气温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此时当值春季,阳气生发之时,而随着降雨量的增多,寒邪夹湿,易伤人体阳气,湿易困脾,且春与肝相应,春季是肝气旺盛的季节,肝气过盛,克伐脾土,易致脾脏受损,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水肿等症,故雨水前后养生宜养阳气、疏肝气、祛湿邪、调脾胃。
雨水节气,养生我们可以这样做:
1、 避寒保暖:湿入骨,寒入髓,因此要重视“春捂”,首先要捂腹,保证胃脘不受寒,其次,要捂腿脚,《千金要方》中记载,春时衣着要“下厚上薄”。同时要根据每日天气的寒暖添减衣物,切不可贪凉,一下子减去太多衣物以致受寒。亦可适当晒晒后背,促进督脉、膀胱经气血运行,以生发阳气。生活上要少碰凉水,洗完头发后及时用热风吹干,出门勤带雨伞,避免冒水涉水,寒湿入侵。
2、 起居有常:《内经》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夜卧”并非入寝过晚,宜入夜即眠,以保护阳气以备于生发,不可熬夜通宵,以免折损、耗伤阳气;天明即起,着衣宽松,出户活动,生发阳气以助条达。睡前可用艾叶、老姜泡脚祛湿排寒。日间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干燥。
3、饮食有节:春之气为少阳之气,饮食上可适当吃一些性微辛微温的食物,以助发阳气,如:韭菜、芥菜、香椿等,但不宜常吃,更不宜食牛、羊、白酒、人参等大温大热的食物,以免耗散阳气。忌肥甘厚腻之品,以免生湿困脾,忌生冷之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五行中酸入肝,甘入脾,而肝木克脾土,所以饮食宜少吃酸味,多吃甘甜之品,以养脾脏之气。此外,《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故这一时期宜加强健脾祛湿,可选茯苓、薏苡仁、白术、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等。
4、适量运动:运动幅度应以缓和为主,运动方式不必拘泥,如散步、慢跑、练八段锦、打太极拳等。以微似汗出为宜,可畅通气血,助发阳气。不宜大汗淋漓,以免耗气动血、夺汗伤津。运动时注意避寒防湿,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尽量选择在较暖的白天,避风干爽的地方。
5、情志有衡:肝气随春而盛,此时容易引起情绪波动,或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故当以豁达、舒畅、恬静、和缓为度,不可大喜大怒、固执拘泥。内科副主任刘晶晶医生说:调节情志可适量选取玫瑰花、佛手、菊花、枸杞等泡茶饮,或可拍打肝经、按揉太冲穴、期门穴、极泉穴,以疏肝解郁、宽胸理气。
科普专家简介
刘晶晶
解放路院区内科副主任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王保亮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员。学术兼职: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信阳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信阳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信阳市健康科普巡讲专家成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眩晕、头痛、面瘫等神经内科疾病。
电话:13526088565
坐诊地址:每周二下午解放路院区国医堂9诊室或住院部二楼内科医生办公室
(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