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今天我们来聊聊英国在二战中的那些奇妙表现。您说,英国在二战中是顶梁柱吗?好像哪里不太对啊,想想看,敦刻尔克大撤退、缅甸溃败、香港战役,这些可都不是什么光彩的胜利。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输多赢少”的国家,成了同盟国的顶梁柱之一,与美国、苏联并肩作战,甚至还有人说它和中国一样撑起了整个战争的大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英国二战一直输,还能被称为同盟国的中流砥柱呢?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话题,看看英国到底是“顶梁柱”还是“战五渣”。
英国的英勇与牺牲
二战初期,英国在面对纳粹德国的攻势时,可谓是风雨飘摇。尤其是1940年不列颠空战的那段时间,整个英伦三岛都处在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之下。德国空军动用了超过4.6万架次的飞机,投下了整整7万吨的炸弹,英国的城市、工厂、港口全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面对这种压倒性的空袭,丘吉尔带领的英国人民硬是挺住了,他们以“劳苦、眼泪和血汗”撑起了防线。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昼夜不停地迎战德国空军,英勇作战,损失了915架飞机,但他们终究守住了天空,阻止了德国“海狮计划”的登陆企图。
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的坚持确实让人敬佩。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精神上的胜利。当时的英国已经成为了欧洲抵抗纳粹的最后一块自由土地,而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英国成为了同盟国的一个象征。
丘吉尔那句著名的演讲“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街头巷战,在山丘中顽抗,我们决不投降”激励了无数英国人,也成为了二战历史上的经典片段。
除了在不列颠空战中的顽强防守,英国在北非战场上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蒙哥马利将军率领的英国第八军成功击退了“沙漠之狐”隆美尔,迫使德意军队后撤。
这一战,英军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隆美尔的25万德意联军被打得一败涂地,英国也借此巩固了在北非的控制权。再来说说诺曼底登陆,英国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美国人是主要的进攻力量,但英军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压力,尤其是在卡昂地区,英国部队顶住了德军精锐装甲部队的多次反击,为盟军的“眼镜蛇行动”打开了突破口。可以说,诺曼底登陆的成功,离不开英国的协同作战和牺牲。
英国的失误和“卖队友”行为
但是,英国在二战中的表现可不都是亮点,还有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失误。最有名的莫过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当年英法联军在法国战场上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到敦刻尔克港口,在那儿上演了一场大撤退。
几十万大军被困在海滩上,幸好英吉利海峡对面来了上千艘大大小小的船只,将士兵们接回了英国。虽然这次撤退被英国宣传为“奇迹”,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惨败,法国队友直接被卖了,剩下的全靠自己在德军面前苦苦支撑。
再说缅甸战场,英国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面对日军的进攻,英军在缅甸节节败退,甚至放弃了仰光,导致中国远征军陷入困境。中国军队为了掩护盟军撤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戴安澜将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这一幕幕让人心寒的画面,也让英国在盟友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英国这样的表现,仍然能够成为同盟国的“顶梁柱”之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英国在整个二战中的战略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首先,英国是欧洲唯一一个能够对抗德国的基地,是“炸不沉的航母”。
美国在进入战争之前,必须依靠英国来作为在欧洲的桥头堡,才能进一步对德作战。英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无论如何都是同盟国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其次,英国在对苏联的援助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1941年6月到1942年6月,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等物资。整个二战期间,美英对苏联的援助达到了50万余辆运输车。
这些物资对于苏联能够挺过战争初期的艰难时刻至关重要。而英国在这些援助物资的运输和分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了美苏之间的桥梁。
结语
总结来看,英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是“输多赢少”,但它的重要性却无可替代。它是欧洲抵抗纳粹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盟军在欧洲的桥头堡,也是苏联的坚实后援。
尽管有着敦刻尔克的撤退、缅甸的溃败,但它在不列颠空战、北非和诺曼底战役中的表现,以及对盟友的战略支持,让它成为了同盟国的“顶梁柱”之一。
这就像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尽管装备落后,战场失利频繁,但凭借着顽强的抵抗和对日军的牵制,仍然被视为同盟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国和中国一样,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中,以顽强的毅力撑起了战争的一部分,正是这些国家的坚持,才让最终的胜利成为可能。
参考资料:
倪章荣:英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兼谈美苏的二战表现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