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仅用叙事呈现。本文旨在宣扬人间正义、杜绝犯罪发生!
“妈,这月饼是送人的,您怎么随便拿?”
李梅站在厨房门口,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子不高兴。刘老太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月饼,语气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里的东西吗?孩子馋了,我就给他吃了一块。”
“是家里的,但这是我专门买来送人的。孩子要吃,我明天再给他买。”李梅的语气很平静,可话里的意思让刘老太听得心里别扭极了。
“就一块月饼,至于吗?”刘老太小声嘀咕着,放下了月饼,心里的火却慢慢冒了上来。
从老家来到城里,刘老太已经为这个家忙活了整整八年。她本以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儿子工作忙,儿媳需要帮衬,孙子还小,正是需要人的时候,自己能帮一把就是最大的贡献。
可李梅却总觉得婆婆的“帮忙”有些太过了。比如孩子的饮食,李梅希望一切都按照营养师的建议来,而刘老太却觉得老一辈的经验才是真理;再比如孙子的作息,刘老太总喜欢让孩子随性,李梅却严格执行早睡早起的规则。
“妈,您这样孩子会没规矩的。”李梅忍不住提醒时,刘老太总会回一句:“小孩子嘛,哪那么多规矩?”
这种分歧一开始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
“妈,您以后别给孩子吃零食了,他牙齿都蛀了。”
“妈,这衣服太薄了,孩子穿了会感冒。”
“妈,我不是说过孩子每天要喝牛奶吗,您怎么又给他泡糖水了?”
李梅觉得婆婆总是不听话,而刘老太则觉得,儿媳是对自己不尊重。小刘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理解妻子的难处,也知道母亲的好意,可他始终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中秋节快到了,李梅买了几盒高档月饼,准备送给同事和朋友。一天,孙子嚷着想吃月饼,刘老太顺手拿了一块撕开了包装。
“孩子想吃,我就给他吃一块。”这是刘老太的想法,她觉得天经地义。
可李梅从门口路过时,恰好看见了这一幕。
“妈,这月饼是送人的,您怎么随便拿?”李梅皱着眉,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
刘老太愣了一下:“家里的东西,孩子想吃就吃一块,没事吧?”
李梅冷下脸来:“是家里的,但这些月饼是我买来送人的,您下次拿之前最好先问一声。”
“问一声?这不是家里的东西吗?”刘老太忍不住顶了一句,语气里透着委屈,“我天天为这个家忙里忙外,孩子想吃块月饼都不行?家里的东西,难道还不算是咱家的东西?”
李梅一听这话,心里也火了。她觉得婆婆总是拿“忙里忙外”来压她,好像家里的一切都是婆婆的功劳,而她这个儿媳妇连一块月饼的处理权都没有。
“妈,不是我不舍得。这些东西是有用处的,您总要考虑一下!”李梅的声音也冲了起来。
两人一句顶一句,声音越来越大。厨房的气氛剑拔弩张,刘老太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等到小刘下班回来时,看到的正是这场争吵。他一头雾水地站在客厅,听着厨房传来的激烈对话,连鞋都没换就冲了过去。
“妈,梅子也是一片好意,您别生气。”小刘赶忙劝刘老太,又转头对李梅说,“梅子,您也别说那么多,妈为家里做了不少,您也多担待些。”
可这几句话并没有让两人冷静下来,反而让刘老太更难过了。
“我这几年没少为了这个家受累,你们倒好,因为块月饼就怪我?”刘老太声音发抖,眼眶微微泛红。说完,她摔下手里的抹布,气冲冲地回了房间。
小刘挠了挠头,试图缓解气氛,却发现两边谁都不买账。他知道,婆媳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而他这些年总想着和稀泥,问题反而越积越多。
第二天一早,刘老太从房间里出来,拎着一个不大的行李袋,站在门口。
“妈,您这是干嘛?”小刘看到这一幕,愣了一下。
“我回老家。”刘老太的语气很平静,甚至没有看儿子一眼。
小刘张了张嘴,想劝两句,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妈,您先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吧,家里的事就让我们自己来处理。”
这句话彻底击垮了刘老太的心理防线。
她愣了一下,转过头看着儿子,眼里满是不可置信:“我这么多年为你们做牛做马,最后让我回老家?”
小刘低下了头,没有再说话。他的沉默让刘老太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胸口一阵阵发闷。
她没有再问什么,也没有再说什么,提起行李袋,头也不回地走了。
刘老太回到老家,看着熟悉的房子和院子,心里百感交集。她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愣愣地盯着地面,眼睛有些发酸。
这些年,她为了儿子一家,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任劳任怨地照顾孙子、打理家务。
她以为,自己的付出会被儿子和儿媳理解,可换来的却是“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这句话。
她的委屈和愤怒一点点涌上来,像一团火堵在胸口,既发不出来,也散不掉。
夜深人静时,她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低声说了几句话。
挂断电话后,似乎有一丝不甘,又似乎有一丝释然。
几天后,熟悉的脚步声在院子外响起,一个人影匆匆走进来,脸上带着一丝慌乱。
门刚一推开,屋里安静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
刘老太抬起头,冷冷地问了一句:“你们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