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2月16日刊登题为《提琴助力中国乡村脱贫》的报道,该报道为拉斐尔·恩里克·泽尔贝托所写。报道编译如下:
中国占全球提琴产量的90%以上,而位于北京郊区平谷区的东高村镇不仅是该国这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拿下全球30%的提琴市场份额。
平谷区的“中国乐谷”项目始于2010年,每年举办音乐节,吸引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前来。这一项目不仅推动当地提琴产业发展,而且还促进青少年音乐教育、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
此外,乐器行业为该地区消除贫困、提高妇女地位以及改善地区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过去,中国的提琴全部由国有企业生产。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才被允许进入该领域。
北京华东乐器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云东曾跟随一位琴师学艺制作提琴。1988年,他在东高村镇创办了提琴厂。
当时,平谷地区没有人会拉提琴,更没有人会制作提琴,刘云东便邀请专家到东高村镇传授技艺。他从未停止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陈凤军就是一个例子,证明这项投入是值得的。
安徽人陈凤军18岁来到东高村镇学制琴。经过20多年的学徒和工厂实践,如今他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制琴师,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提琴。
面向专业音乐家的高品质乐器完全是由陈凤军这样的制琴师制作的。每名制琴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配备了制作乐器所需的所有工具,可以完全掌握从木材选择到精加工的整个过程。
用于制造乐器的木材大部分来自欧洲,也有来自美国和巴西的木材。它们通过海运运到山东,在那里先被加工成半成品。
东高村镇曾经有过更多的小提琴工厂:20年前,该镇年均生产30万把小提琴。随着一些工厂无法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规定,它们搬迁到了其他地方。
为了适应新的现实,华东乐器决定把重点放在质量上,寻求增加产品的价值。
平谷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发展乡村旅游和冬季运动产业等。
华东乐器的制琴厂雇用的约90%员工居住在平谷。进入工厂后,我惊讶地发现,绝大多数从事乐器制造的都是女性。她们主要负责精细工作,例如黏合、上光和组装等。
一名员工介绍,此前平谷女性很难在家附近找到工作,就业机会都在城中,至少需要开车一小时才能到达。由于在制琴厂工作并不太辛苦,到华东乐器工作成了当地女性的好选择。
几年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华东乐器成立了自己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的留言板上写满了中外音乐家的留言,他们曾到东高村镇观看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向当地社区介绍自己的音乐。
平谷,曾经的贫困区,如今在提琴声中寻梦。(编译/韩超)
2024年4月29日,工作人员在中国乐谷·村播学院总部基地直播销售提琴。(新华社)